民族自尊?民族感情?一个香港老板会在私下说出这种话……搞笑。只能给1星。太虚假。结尾有点意思。鸣谢的全是“保安县”
女工第一次发工资,一个女工说:我的工资178元,比县长赚的还多。
就为看看当年妈妈经历过的日子,就已经值4颗星了。
现在看看还算重温历史。
很有时代特点,女工们的理论姿势还挺高,知道加班是被利用剥削剩余价值,女人主要考虑的还是两件事,生存和成家。港商还是爱国的,虽然最坏的也是他们,往前追溯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往后推是和解,家乡是回不去了,除非把资本主义带回家乡。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衣锦还乡。上班像个机器人,下班像个木头人。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故乡正等着你寄钱回家呢。二十人住一屋,猪圈也没那么挤啊
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电影挺好看的。俞飞鸿主演。
为了给《大众电影》写文章特地看了此片,特区深圳工厂大背景,90年代的音容笑貌。有些假,但那个时候还会拍这样的励志片,感情戏是辅线。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了,男女情感也并不单纯。那时就能反映出女性比男性更易在大城市扎根立足。现在的社畜不过是高级打工者
淘金时代
浓浓的主旋律,响应时代号召,写实
影片故事性强,时代气息浓郁,主题鲜明,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个人命运,追求新生活而走出农村到特区打工的一群年轻女孩,由于品质性格心态的不同令她们从此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演员表演真实、质朴,。
现在看挺超前的
和《雅马哈鱼档》同一个导演,俞飞鸿还很青涩。
了解工厂生活……触目惊心……
这戏有点年代了
感触太多竟然不知道从何开始…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衣锦还乡——显然,这个从农村「土房」迁移至城市《公寓》的《特区打工妹》群体里有女也有男。我们注意到,被「性别分工」解构的师徒关系被「土裁缝/四喜」自觉扬弃,贯穿阶层的那条「阶级鄙视」路线也已在「洋小姐」心里生根:这个流水线上有「七情六欲」各种问题的「打工人」群体势必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被内置自动化操作系统的「机器人」群体取代。有意思的是,编导在「女/儿国」里面安排了一个阶级意识觉醒的「领袖」角色——杏子。这个有可能被编导当作正面形象来刻画、宣传和讴歌的现代女性形象与乡下姑娘「玉芬/婷妹」的选择不同:有追求高级享受和攀附文化精英意愿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有明显的「逃避现实主义」倾向——这个坦率又勇敢的《白粉妹》群体极容易被注重人才投资和感情培养的资本大佬发掘并引向歧途,成为反面教材。
这片子的理论我只能说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依然是张良两口子编导,中国式主旋律现实主义创作,戏剧化程度严重。借一群山区打工妹进特区后不同的人生命运,宣扬港商爱国情怀、聪慧青年振兴乡村、自尊女性开辟事业;揭露攀附高枝、钱色交易之类投机,设置的比较硬,像什么“我是爱国主义者,一定要文明办厂”。人物立场设计的鲜明,也不管农村妹说“剩余价值”这类词合不合适,导演用了些小技巧,聪慧青年感叹“怎么山里边就这么穷,怎么特区就这么富”时,让他站在铁栏杆后面,有种被禁锢的感觉,当然张良最大的特色,在于用一种异性视角介入女性世界的偷窥感,比如总经理初见俞飞鸿时,镜头打量她的三围,以及简陋的女工宿舍里的场景,这片子最大的亮点还是19岁的俞飞鸿,非常美好。外拍镜头并不多,少了记录时代的意义,最后用一场演唱会匆忙了事。全片的配音做的都不好,时代弊病
降星/3.5。“特区就是80年代的新延安”,“要是在泰国马来西亚,我可以不管你,可你现在是在自己的同胞面前……你不该回内地……你现在连一点起码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感情都没有”。作为导演的张良很像香港的牟敦芾,边缘选材加残酷美学,以及优秀的大场面调度能力,唯一差别只是色情和暴力元素的极少视觉化程度而已,中国到现在也再没能出现这样一位兼具残酷和暴力美学趣味与执行能力的导演,可惜张良的地位大概是被低估了。1990年拍出如此鲜活有生气的电影,至今仍有年代纪实意义和时代互文意义,美中不足是影片尚有较重的人物脸谱化及表演类型化痕迹,那时王茜俞飞鸿邵兵还都青涩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