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乏味,过多重复镜头...
撒哈拉沙漠+莱昂纳德·科恩,赫尔措格的影像诗。全片三章,第一章尤其好。旁白简直TMD是圣经体……
形式上的明线即篇章结尾海市蜃楼清晰内容上渐近有机生命体的呈现甚至文明生活的焕发僵化进而腐朽坍塌依托玛雅議會之書三段阐述从景观远眺纵览到局部突出凝视的跳跃不展示变化过程荷索二十七八岁的混沌思维杂烩成片奇妙而瑰丽很多后续作品的浮光掠影都可窥见
比起赫尔佐格还是更能欣赏BBC。造物、天堂、金色时代。天堂篇伴随着科恩的低吟。飞机重复七次降落。库库玛茨。Inparadise,manisborndead.海龟选段启示不足。看着看着就大脑放空了……
咣当的音乐响起,看不到摄影机
看片中遭遇大面积退场,我坚持看完,只因为他曾对文德斯说自己要追寻纯粹的影像。但是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我还是比较高兴,罪过罪过。唉,老赫两部片子,都退场退得一塌糊涂
4:3的画幅,各种空旷远景,再加摄像机的横移,导致看着胸闷,催眠效果一流了。还是他关注的那些点,拍些沙漠啊脏兮兮的北非人,配上土风或古典各种乱七八糟音乐,解说词是先验系的各种废话,这就是29岁荷索的认知水平,和慧做爱看这片,都做不动了。另外荷索让出镜的崽子又掐又拖那只小宠物,真操蛋了
沙丘的起伏像女性的身体还有那可爱的大耳朵小狐狸,大海龟那里,我看到了现在的赫尔佐格。
修复版蓝光#在撒哈拉目睹神迹,我才不相信贫瘠会限制想象力。换作帕索里尼来搞,估计也会别有一番风味
咣咣长镜头,音乐不错,挺好
赫尔佐格所关注的还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和困顿,在“创世纪”“天堂”“黄金时代三部中,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一步步地从杀戮、野蛮走向精巧的掩饰和懦弱,在消解掉的叙事中,赫尔佐格在撒哈拉用大量镜头去捕捉荒凉的景观,大型的毫无生命的炼油厂和它们释放的大火,这些前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时代的印记完美统一在一个镜头中,呈现创世之初的混沌,而渐渐地绿洲出现,水源涌出,人类开始在此地居住,比起随处可见的动物尸体,人类似乎有更顽强的生命力,时间继续流逝,战争和殖民出现了,人类文明其实也是建构于野蛮之上,动物学家、捉乌龟的人、十几年没回家的德国人,这些无关的人和事纷至沓来,赫尔佐格消解掉某种的意义,而用一种可笑的状态刻画出乌托邦的毁灭,在电影的结尾,赫尔佐格说到了和平,这无疑是对20世纪成熟的理性所带来的灾难的反思
4.5,跨越了特定宗教的《创世纪》是一种不可知论的虔诚,看不见上帝的颂圣诗,赫尔佐格在影像世界的角落——非洲,寻找到了天堂与世界创造伊始的模样,面对工业遗迹与动物化石的“存在”叙述着的奇异恩典。人类从无到有,景别由远及近,也许它曾经被某种后工业反乌托邦影像毁灭,也就是画外音提到的“第一次”毁灭,第二次,则是乌托邦与上帝的应许之地,位于画面之外的延伸区,上帝在场,以俯瞰视角观察着沙漠的人类学,沙漠是“存在着”的,万物起源性留白,在沙漠的天堂,一切都已经被摆在那里,趋于理想状态,人们不得不享受,无条件地享受劳动与快乐,献给上帝,献给拉康。
大三时看过一遍,觉得赫尔佐格具脑残…………
沙漠风光
profound,miraculous,powerful...howcanit...
没有字幕,德语/英语画外音,极大影响了我的观影效果。。。
试图从景观中挖掘一种看得到的真实和疯狂的幻想,景观的空镜头和人物的静止特写镜头表现出的强烈含义在这里被荷索发挥极致。
咦,灰机;咦,又是灰机;。。。咦。。。怎么还是灰机。。。。。有一点荒诞,有一点尴尬,有一点明媚。
这部纯粹影像背后的制作过程更令我着迷
画面和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尤其是里面的运动长镜头很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