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下的兒童」最佳示範片之一,三種「意識到殘酷現實」的啟蒙,也可以視為某種意義上的「出生證明」。最後一則的小女孩太可愛了,連納粹都想收編~
8/10三個短篇‧二戰‧波蘭‧孩子/男孩與士兵‧男孩‧猶太女孩/第一個短篇結尾的奔跑鏡頭真是絕了。
孩子的角度也成熟了……
不怎么样
61年拍出这样的不容易~
峻黑阴郁的硝烟废土与断垣残壁,冷与痛仿佛钻入骨髓。孩子视角的战争,格外让人动容,这些明亮眼睛里飘进的阴翳,是人类滋生的病毒。第一段未正面言及的结尾,留白更显残酷;第二段铁丝网后面的人群消失了;第三段无辜的眼神写满惶惑和不解,未来有可能存在吗。
三段无关联的小故事,中规中矩
100.58
以小孩的视点来观看战争的残酷
可惜意犹未尽,虽然是三个故事但都没有总主题。第一个是二战波兰时期,第二个是波兰占领时期普通人生活,第三个是占领波兰紧张时期。每个故事都没有后续发展,很可惜。但是猜测后面结局都不是好结局。
17年观影
战火中的童年;冷峻的基调,天真的神采,破败的残垣断壁,被迫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决绝。当孩子也对生存失去了希望,那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好了。
以孩子的视角的战争题材影片最易打动观众,也很容易出彩,本片也不列外。通过三段发生在二战波兰战场的故事,三个波兰孩子的眼睛,让我们看到战争中人们除了恐惧、绝望仍保有战斗精神和国家意识。
再见,孩子们
影片的蓝本是罗泽维采兄弟的中篇小说集,在观看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时,观众期待以尖锐观点结束的微型故事,无独有偶本影的三个篇章似乎都缺乏这一特点,无形中给予了整个影片强烈的不确定性,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受;我们不知道独自穿越森林的男孩会遇到什么,也不知道小英雄们对一名苏联战俘的帮助是否能将他从未知的命运中解救,更不知道犹太女孩将何去何从…无形中导演为我们设置了这些问题,他将战争视为混乱与毁灭的集合而非可以反映在情节上的线性历史,影片虽然充斥着道德内容但并不以道德剧来标榜,需要被明确的是: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没有任何一种命运的变体能置身事外,同样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基耶洛夫斯基25年后的作品《机遇之歌》中,后者戏剧化的描绘了另一个时代的一次选择。
片名其实只是第三个小故事的标题。战争年代的儿童
幽灵般的波兰犹太孩童,他们的身份时隐时现,苦难将贯穿一生。事实证明长得好真的能当饭吃。
看了第三个故事,一个孩子说她不想活了
最喜欢第三个故事,现实+讽刺
三个短片,一个主题,就是二战时儿童的遭遇。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好,但都是戛然而止,战争时的生活场景还原的不错,最后一个故事中犹太小女孩被误认为是雅利安人的桥段很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