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这部纪录片对我来说有特殊的魔力和吸引力几乎没有台词对照着残疾人在健全人世界里的失语、白噪音巨大的蝉鸣、唱诗葬礼唱诗残疾孤儿教堂笑容这些才叫纪录片好嘛!!好喜欢!以前看的都是什么鬼…不过感觉这个时期的导演应该还蛮新手的,拍摄有一些粗糙和生疏,但完全不影响片子本身的力量,而且有一些摄影构图还是很精美的。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些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老强调“器材不重要,去拍就好了”。这部纪录片老是让我想起李沧东的电影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真实世界远比电影精彩。啊!喜欢!!
非叙事,意象与隐喻的拼贴。关于大片大片的沉默,导演讲他想展现“我们的语言还没有渗入到的地方”,“存在的是声音而非语言”。他对宗教信仰的呈现,倒让我觉得“孤儿”二字可以指代每一个人。
且不说拍摄手法如何,单就这份对弱势群体的注视已非常值得称赞。当正常人都像韭菜一样被割,这些残疾孤儿就更不为人知、自生自灭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令人难过、不适。疫情期间他们怎么样了?教堂今天还在吗?更加悲观。当十字架不在,整个社会下行得只会更快。
不知道说什么,被震懵。纪录片导演关注的都是最边缘的一群人,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坐下来看了一部纪录片,我们就可以假装世界上没有这些人……
标另一部
孤独是我们这代人将要面对的最终问题。
关于信仰和救赎的现实体现,这些孤儿有没有在社会上得到能改善他们生存状况的真正的帮助,和他们生存的价值。剪辑太碎,有些贫乏。导演虽然只想体现事实而避免故事,但镜头间可提高的空间还有很多,不然作为一个独立纪录片也是乏善可陈的。
如果断了翅,别怕,总有一片柔云能将你托起;如果折了枝,别怕,总有一抹暖春会再抽新绿;如果失了足,别怕,近一点倾听地心的声音;如果晦了色,别怕,爱是生命斑斓的歌曲。不论处于什么境遇,笑容是全世界通行的友好和善意。
陈老师的诗歌和影像是同构的,放大每个人作为孤儿的存在和身体受难的潜在可能,不是特别认同部分段落对于身体苦难的推焦,镜头亦如是
电影拍的特别粗糙,但是这个社会问题非常沉重。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所能承担的了。
整部纪录片展映完之后莫名感受到了一种“活着”的感觉。
又是一位被直接电影毒害的导演。拍了五年,成片素材还是这个样子,影像语言是在简单拷贝现实,人物均停留在拍衣服阶段,字幕一遍遍在提示残疾儿童的身份,这个真心让我心痛,导演是多么想强调他们的残缺啊。
诗人导演
2020已看纪录片1/导演一直提到的词是信仰与救赎,可当问道导演拍摄细节时,却透露出拍摄五年,也仅仅是每年抽出一点时间去观察。从纪录片中我没有看到镜头带来的温度,只是冷冰冰浮光掠影的旁观者,这种纪录片拍出来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拍了五年素材内容确实弱,镜头只是在简单的堆砌。
这是一部很难看完的作品…选材确实很好,但通篇破碎一地的剪辑和叙事究竟是要干嘛,like大型vlog素材拼贴…bytheway,目前天主教和新教的统一度已经很高了,但在这样地方依旧存在着旧时代天主教的古怪教义、佛教式诵念仪式以及中国传统风俗的各种融合…着实让人深感无奈
虽然并不觉得纪录片应该给我们传递观点或者一些关怀之类的东西,但是本片给我以一种漠然的视角,却传递出主的无能?
只有在得知导演也是诗人之后,才能明白钟声飞鸽等意象的作用;只有在得知导演意不在孤儿之后,才能看清影像背后所传达的宗教意义和那些在正常人经验之外的日常。
所谓信仰不仅仅相信更是崇拜仰望,这里的神父、修女、义工、残疾孩子生活着,他们就像导演引用一个诗人所描绘的,他们是我们经验之外的一个世界。
某几处蒙太奇手法简单粗暴的使用,对拍摄对象自以为是的凝视,摄像技巧的粗糙(几个重要的建筑镜头歪得很厉害,多次过曝,我不认为是故意为之),导演并未与孩子们有多少交流,我也很好奇为什么片子中没有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都是以群体命名,许是为了突出群体性而非个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