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记得结尾刘晓庆说,我好歹一黄花闺女,各位大哥要不嫌弃的话……算是童年的疑云一朵。
记忆里看的第一部电影。
比红海行动强100倍
哭戏太多了,并没有传递出那么悲伤的情感。反倒是狗剩跟葛老爷子给人的感觉特别真实。
大清早亡了啊!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帮男朋友的忙,可见刘晓庆多么仗义。
老家伙别着烟枪上炮台,被大人一把抄下怒摔在身边的炮筒上,结果从炮口惊飞出一支小鸟!……此情景便是整个故事的荒诞悲情缩影:精神愚昧、武备落后、空有报国之志,奈何实力悬殊。
自己动手写写剧本,才知道这剧本写得多牛掰。给很多人物安排结局,有头有尾,很不容易了。真了不起。
立场飘忽不定的皇帝,腐儒到祖宗之法不可违的官僚,领钱冒充职业军人的民众,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这么阵亡了。
去了拍摄现场,并没有看到刘晓庆
老实说,那时候我都不太适应刘晓庆阿姨那么正气十足……
「洋人的膝蓋不打彎,一棍子就倒。」
刘晓庆扮演的女兵并没有上演《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故事。她是这场悲剧的见证者。另外,结尾应该是学习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题材ok,情节ok,细节ok,演技ok,情感ok。充分映射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岂止清朝政府。刘晓庆的演技让我惊艳,她本已因此片成为百花奖最佳女主,最终却沦落为新加坡某电影节最佳女主,原因也就像是影片中某人下的一道指令。为每个角色塑造出的人物喝彩,6.5分评得实在太低。
最后的镜头说明这是一部陈国军专门为了刘晓庆拍的电影。清廷腐败无能,那段历史的确屈辱,但也不能为黑而黑,瞎编这么一个伪历史剧。背景应该是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但电影里,国人认为洋鬼子腿不能弯的认识还停留在1840年。各种煽情无限拔高极不真实
人物造型挺有范儿,质感特好
值班时在电影频道看的,说实话,哭了,看豆瓣很多人说什么女人啊圣母啊的评论,我挺不忿的。有人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一下达斡尔族的民族英雄:敖蕾.伊兰,她就是对抗沙俄的时候,男人们都打光了,她率领的老人孩子守的城。
尉迟敬杰讲电影,原来是鸦片战争,中国的炮队的故事,还是值得缅怀一下。那个年代,愚昧,不打的疼一点是不会觉醒的。这就是代价。吃空饷,腐败,烂透了。弹幕:大捷(1995)。滥竽充数,乌合之众。海报有点刘亦菲花木兰的感觉。太平军长毛叛贼。制度文明,七器物文明,科技文明,火铳、抬枪,在步枪面前怎么抵挡?冷幽默,小段子还是挺多的。开炮是死罪,让洋人上岸也是死罪,为难。领导无能,甩锅给属下,总是百姓背锅。领导的魄力呢?责任和担当呢?小人物的抗战,男。杨千总,一个人也没办法力挽狂澜。刘晓庆跟陈国军还有一段,名人是非多,名女人更难,情史丰富。平遥县衙:民脂民膏尔禄尔俸。鸦片战争,中国禁毒。面子问题,领导的脸面永远是最重要的。1840-1849,一百多年。
住口,几个小小洋人,早已被打得魂飞魄散,哪有卷土重来守不住之理。
前方在杀敌,后方还想着抓几个洋人当奇观看,不是冒功领赏就是将领指望神明帮助,这样的环境下,为国打仗不过是徒劳。就像最后那个士兵说的:以后是否还有人记得他们?能让炮管有鸟窝的腐朽朝廷早该扫入历史的回收站,唯有为国捐躯的人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