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isadrug.不知道该不该盼望完成战地记者的心愿,但知道见证历史的危险旅行只能自己完成。看完电影就要去出差,做记者对家庭的付出真的少之又少,好像很快回家抱抱妈妈。#SIFF
丹麦中产家庭与伊拉克战场的拼贴,战争降格为闪现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非常努力靠剪辑藏拙的一部纪录片,战场部分的素材在表达上近乎于失效。
2020.7.31上海科技影院留念上影节结束啦~
没有冲突,但这本来就如此
#siff23枉费我九点早起
战争太惨烈…
战争很残酷无辜的老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很揪心的是有一家人从摩苏尔的市中心赶到郊区避难而在路上失去了两个儿子亲人们没有抱头痛哭只有呆滞稀松的表情似乎见怪不怪了但还是能察觉到父亲的心痛和不舍他们肯定早已做好因避难而在路上遭受袭击的准备了吧不躲避那面临死亡的就是一家人了吧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主角如题,是一名战火中的摄影师,毫无疑问的高危职业,炮火就在耳边,路上一具具横七竖八,子弹遍体的尸体,他经过,拍照,离开。对平常人来说这只在电视里出现的场景,对他,早已家常便饭,但这是实实在在的,血淋淋的,直击心灵的。前妻未能幸免于脑癌,他成了三个孩子唯一的依靠,但依旧向死而生,无疑是伟大的。
SIFF2020一边是残酷的战场,一边是琐碎的生活,但是感觉不出导演特别想侧重哪方面,感觉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有点遗憾,结尾也挺突兀的…
#SIFF第一场个人生活与工作的割裂。前者里,日常和亲情被撕开;后者中,则是既与“义”有关,却又掺杂些圆滑的另一个世界。现代西方对实际参加局部战争的参与者,好像已经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其实也不大有共情的意义,甚至还招致反感。这时选择一个他者作为切入点,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的保护。其实有些诞生自西方的战争影像,真的很没有说服力。这部可能不太真诚,但对于一个突然掺入异国土壤争端中的局外人,这种等待感又是那么真实。不过我的确挺喜欢这种来自局部冲突以外观察。他的目的并不一定非得展示悲惨或战争的无意义,其实就只是展示而已。
#siff#
中年危机。惊心动魄的中年危机。
和想象中稍微不同,拍出了一种生死之间依旧是生活的感觉。
感受不到影片的诚实,一如主角就医片段里刻意被遮蔽的左脸。尸山血海,去色的相片是一种外化的悲怆,也是麻木与回避:逃出战场的穆斯林父亲在逃亡路上刚刚失去了两个儿子,而自己的女儿在家里抱怨2000克朗的夹克外套被洗衣机洗掉了色。这不是一种fatherhood而应该是一种讽刺。唯一喜欢的段落是三次湿版照相的关系:关注外在、关注自己到关注自己的下一代,它很自私但却可能是影片里难能可贵的真诚一瞬。
我想看的是摄影师的战地工作,而不是大量平淡的家庭生活。看完又很长草徕卡。
在生活的压力中,在战争的炮火边,在青春期的孩子旁,你该如何?
又是超慢速北欧片的节奏emmm如果不是对北欧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和喜爱…怎么看得进去北欧片
些许失望,本以为会着重于战场纪实但实际上是在探索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把在车上展示给同行的照片放在结尾似乎会更有力些?SIFF。
'SIFF2020古老的经曝光需冲洗的摄影机器,黑白调子下,枯树上的男孩、墙角一隅的祈祷、皮卡车上逃亡的一家人;彩色的死亡,横尸遍野。皆是鲜活的人间故事。脸僵合不拢眼皮,枕着战火声而眠。就是家庭生活片段有点过多。
不喜欢战争世界和平吧
感触最深的居然是爸爸对女儿说:你应该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寄希望于它应该在哪在哪。就算是家人之间也应该有边界感,不要习惯性期待甚至苛求别人帮自己收拾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