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拍这种「闘病」题材的纪录片还挺容易走向煽情路线的,这部打动我的点在于,导演几乎避开所有催泪的部分,转而展示癌症母亲与高龄外婆在生活中快乐的点滴。母亲会烧饭、弹三味线、画画、办画展、买新车和新电视……母亲总是笑盈盈的,哪怕在医院吃着病号餐,哪怕头发一把把地掉,她还是会笑着说“happy”,就连她死去后脸上也依然挂着笑容。全片唯一的哭泣,爆发在导演的哥哥带孩子们来见母亲最后一面时。最小的孩子(在场离死亡最远、也最不理解死亡的人)一边吃着曲奇一边踩到了母亲的遗体上,结果被急忙制止的大人吓得放声大哭,怎么也停不下来。周围的大人一边安慰他,一边笑成一片。就连在镜头背后带着哭腔的导演,她的声音也变得轻快起来。这个一岁半的孩子,在替在场的所有人尽情痛哭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哭泣这一行为背后沉重负面的情绪。
怎样去拍摄已经不存在了的事物。
凯旋进行曲后,母亲还是失约了。前半段导演的手摸到钞票的那一幕,我不敢去想象她复杂的表情。碎片结构确实像俳句。
俳句
再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纪录片可以拍的这么平静,而且还是一部记录自己母亲死亡过程的纪录片。真的,就像日本的俳句一样,其中对生、死的思考非常朴实深刻也非常真挚,给人的感动也是悄无声息的袭来。
把死亡作为空间中的消融实验,在所有可被词语概括的记忆之间,它令最长的空白失去语言。看生者一遍又一遍坚忍地去凝视它,非常信任私影像的力量,至少于私而言意义非凡。从每年盛开的波斯菊到宇宙的微尘,生命属于cosmos。
一直哭着看完。
好安静的电影,好静默的思念,好认真的记录,好洒脱的告别,好不舍的离开,好浓烈的悲伤.
4.0
如此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又如此令人心碎。DV打开的domesticspace,让观众可以如此深入地进入到一个日本家庭与家庭关系的内部。延续了amateurfilmmaking与homevideo的传统,寻常又深刻。某种程度上,是难以给这个片子打分的,因为导演献出的是她的一段生命,最私密的生命经验与情感。
平淡簡單的生活碎片紀錄,但因為時間的累積,讓生活本身就完成了敘事。只是帶著一台攝影機在一旁陪伴,情感卻有機的自然生成,人的互動在歡笑與淡淡的悲傷中,顯得非常動人。
以卡洛·金茨堡的微观史学名著《奶酪与蛆虫》为题,开篇即引用书中“我说过,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混沌……这些就相当于众天使”这个被宗教法庭是奇谈怪论的证词。整个故事是私人的,也是每个人所必然经历的。只不过,导演母亲在去世时,导演的外婆依旧弥留人间,当女儿在为母亲担忧时,母亲却体察到了外婆在自己看病时的担忧。去世后镜头转到导演外婆,她看着母亲生前的影像,娓娓道来对女儿病逝的感想。母亲的另一个身份是女儿,这个呈现并不常见。办完画展,凯旋进行曲之后,立刻就是母亲去世的场景,一下子就被这生命的无常打动。母亲去世后,那依旧延展却空白的日程表,最后还是要填满生活。结尾又回到了“奶酪与蛆虫”的章节,而生死之中的两对母女,也都渐渐放下了这些伤悲。
确实一定程度上有些逃避去看这部片子,因为这相当于令自己再次经历了一遍现实生活中都还没消化好的记忆。那些温馨美好的共度的时光会在某一刻戛然而止,然后一并化作周遭的空气,忘不掉也逃不出。但是我确实很喜欢加藤导演克制的剪辑和最后温柔坚定的落脚。母亲故去之后的拍摄让人想到了佐藤真,结果协力人员的名单中居然真的有他。5
#YamagataIDF@dafilms#日常对话
处理如此情感浓度强烈的素材,或许只有分短章节式可以进行下去
谁有这个电影的DVD,麻烦借我一用,救人
扶桑哀歌。
女儿、母亲,导演和其母亲祖母的三人群像,生病和死亡横亘其中,凯旋进行曲后立马就是母亲上了妆躺在榻榻米上,孙子孙女上来最后一次见奶奶。生死这样永恒的命题,虽不至于是台风俱乐部里那种要见过壮烈的死才会壮烈的生,但谁能忘记导演母亲永远的笑脸呢。
努力活着,然后成为宇宙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