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线上展映#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既怪咖又深沉,只是表达确实太碎了。
正儿八经而又嬉皮笑脸地折腾出一部所谓化鸟术,说的还是人类对鸟这个自由化身的象征,想要融入天空,超越尘俗,到达一种凌然肉体的化境,可往往现实就有许多奇特而矛盾的羁绊。“云中鹁鸪国”与凡尘俗世,高墙与自我,神与人与鸟,那种虚实关系一对比,许多味道都在,尤其是那些充满灵气的运镜。不过这样飘逸散漫的电影,注定爱憎会走向两极,甚至很多人都找不到乐子,这正正是它的独特所在。三星半。
Birds&AncientComedy.中间有一个胖子吐槽导演真的笑死我了
3.5,古典喜剧文本互文,阿里斯托芬或阿尔托,《如何变成鸟》是一种对于不存在状态的记述,导演希望通过对于访谈,拍摄,在人类空间内部呈现为一种liberation的可能,这种liberation来自于技术机器(飞机)座位人类意志的延展,或是人类本性中潜藏的动物本能。或是将身体向戏剧的本意——巫术回撤,一种犬儒的,第欧根尼式的存在,包含潜在的政治讽刺,最终:非人之眼。注视着人—鸟的存在,以及由希腊—纽约拼接而成的影片空间。
是種教人如何脫離局限的實用指南。
#49thIFFR#VoicesMainProgramme+世界首映。去看这个因为导演是我很喜欢的[Pity]的导演巴比斯·马克里迪斯。仍然是有希腊诡异浪潮的特点,比如荒诞感,间离效果等等,但是因为对原文本不熟悉——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鸟》及其后现代改编版本,导致对文本缺乏进入路径。就我能看懂的部分而言,影片混合了纪录和剧情手法,并且有一个全球的视野。期待一篇分析文章和重看的机会
半睡半醒看完了,还是挺喜欢的,片尾希腊字母引起极度舒适。
人已难做,鸟亦难为。好像命题作文。有利纳斯拍树的那个感觉了。
看似荒诞,实则严肃,本质上承接的是伊文思的《雨》的精神,通过鸟—飞翔—自由这组意向,去串联关于人的问题。影像和声音的配合很出彩,尤其喜欢用鸟去比喻人那一段。和另一部电影《观鸟者》一样,这部电影同样批评了特朗普的建墙计划,用了一段特朗普的演说,非常讽刺好笑。希腊的戏剧传统给这部纪录片注入了一些不一样的甚至略微诡吊的风格,其实不过是打破我们“正常人”的舒适区,这点体现在人模仿鸟的时候发出的怪异的声音和做出夸张的肢体动作,呈现出一种神经质的非人状态。但想想看,我们这些正常人可能脱离了动物的本性太远,反而是不正常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是一部现象学的电影。
超现实戏剧+独特的镜头语言
因为实在缺乏对阿里斯托芬戏剧的了解,影像本身拽不住我,对纽约18年OnassisCulturalCenterNewYorkFestival复排戏剧的段落又不具有很强的解释性,越到后面越走神。第一部分有一段拍纽约观鸟团,但反打镜头全对着公园里的人,这里好有意思,感觉有很多延展空间,但后来似乎没再回到这个话题,感觉有点可惜。
一些把人拟化成鸟的剪辑很有意思。
吃冰激凌的男士说,这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电影,但Babis,我至少是你的客人,别让我在看电影前还得吃精神疾病类药物。
“如何变成鸟”其实问的是“我们为何被困住”。是重力吗,是墙吗,还是各种Ideas。#摄影美
迟到错过四分之一。。因此有点懵逼
3.8。簇新:希腊诡异浪潮。此片有文本语境要求,但没看过文本不妨碍观影,只是少了阐释上的一个切入点。开场不久我以为这是一部意义空间上无指向的电影,不能被特定的概念框架解释,但越看越发现不是。此片意义空间收得很窄,就是展现如何实现某种自发或反思的、非世俗、非最大公约数的生活模式/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抽象议题以被有点荒诞派存在主义的方式具象为“如何变成鸟”。变成鸟并以鸟的身份生活一共有八步(我记得),观影时完全不必被荒诞的台词、表演所迷惑,把对它们的理解当做是类似于远古人对现代生活诸元的可能的理解就可以了(对他们来说现代人在诸情境下的反应是荒诞的——譬如为什么taxi没停会让招手的人大叫?)。四个场域意象的同构切换做得不错,意象乱序拼贴不必在意。导演的自反性出场显得心虚。
SIFF23
近几年我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也必须是新世纪最好的纪录片之一了,看的时候想到的是上个世纪纪录片作者那种真挚而锋利的观察(特别联想到《又快又贱又失控》),而不是近几年流行的netflix风……没想到希腊诡异浪潮做成这种虚虚实实的纪录片魅力大增。大象放进冰箱需要3步,那么人变成鸟需要几步呢?如何变成鸟的指南绝对会是一段让你意想不到的旅程,关于如何存在。
真正的冷幽默
非常智性的一篇论文,声音和音乐都做得细致入微、出神入化。社会中的“异类”追寻理想化的“异类”集体,和集体的生活领地,逐渐在共同的互相认可中发展出“主流”的暴力和偏见,以至于“异类”个体消失,主流开外的自由永远在围城之外,变成鸟的Mr.hooepe永远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