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每日劳作,放羊伐木烧炭,孤独死去;羊的命运:变成奶,变成肉,变成屎;树的命运:被采伐,被锯断,被烧成炭;炭的命运:化为热,化为灰,化为轻烟。
无对白,无音乐,完全被吸引。牧羊人,羊,树,木炭,四次黑屏。
绝作!21世纪最佳电影备选。真正有创造力的电影。心目中最完美的体验式电影:不着一语,又无一处闲笔,仅以画面叙事,通过前后呼应就将生老病死、日夜交替、四季更迭,生死轮回等自然万象交代得清清楚楚。最末,一切的一切均幻化成缕缕白烟。90分钟,宇宙万象,弗兰马汀诺做到了。
千万别拿以往的观影经验来判断这部电影,关于老人、小羊、杉树和木炭四次叙事主题的转化架空了自然和时间的概念,关于生命形式的探讨在细节上很出彩,不同时间相同的摄影机位,不同主题相似的构图和画面,比如老人脸上的蚂蚁和小山羊脸上的苍蝇,构图和环境就预示了相同的死亡结果。★★★★
近来眼睛越来越不好,准备做白内障手术,所以看片较少。这部意大利电影一个月中分三次终于看完了。以前这位不到60岁的导演的《洞》已经惊艳了我,这部《四次》更是独特:牧羊老人、新生山羊、百年老树、新烧木炭四个人与物的生与死,无台词,全部用画面声音讲述自然中生命的轮回。用剧情片手法拍了部纪录片,也可以说是用纪录片手法拍了部剧情片。这样的视听人文天才式的作品值得观看和鼓励,打五颗星。
我觉得这片子真是诸多笑点啊!(我错了应该严肃认真对待艺术品的……)
一种纯粹影像:取消紧凑叙事与戏剧冲突,非职业演员与动物的自然演出,无台词,无配乐,自然光,一切都在客观冷静的镜头与多层次的同期自然声中缓缓流泻,轮转,兴替,一如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四循环论。室内镜头似[撒旦探戈];白烟与尘埃首尾相衔,蜗牛锅,冲破羊圈的卡车,羔羊分娩,蚂蚁。(9.5/10)
不能困的时候看
像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以剧情片的方式拍纪录片是很多导演的梦想,《四次》模糊了这种边界,牧羊老人、迷路羔羊、荒原松树、新烧的碳,四种事物体现的生物在自然界的深邃与孤独,循环与生息,像一首沉静的诗,没一句台词却胜似千言万语,偶尔的主观视角让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五星推荐。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好的藝術片導演其實都特別懂得處理戲劇,比如阿巴斯,比如TerrenceMalick,又比如這位米開朗基羅。非常棒的電影,雖無對白卻百轉千回,戲劇與主題的深意潛藏於不動聲色的鏡頭之中,連動物與大自然都成為了鏡頭中的演員,調度流暢精準,對於聲音的應用更是渾然天成。真是好電影!
《四次》是一部有声默片:听觉语言被剥离为原初的呓语,让位诉诸视觉的构图。自然、“人化”痕迹、宗教三者形而上地并置,淡化界限。除却有形的圣像外依然能够感受到超验元素的在场。摄影机对四态轮回有所预设,暗示。烟尘是灵魂的轨迹,而金属铃铛的吟唱见证了它的存在,一如那个循环往复的摇镜头
纪录生命的四次轮回,概念化,非常美。(我也觉得好多笑点...囧)
一个庄严而诗意的轮回。人、羊、树与碳在尘埃中完成一场奇妙的接力,生命的流向交给时间去缥缈,冬夏淌过,邈远的小村落里升响最大的和谐,就连呼吸都在吻合那内核里的宁静。那来不及叹息、更不必伤怀的命脉起落,真像一首苍天注定的吟哦。#岛展#
無字幕無對白自然美詩意盎然的佳作用畫面說故事爐火純青無造作值得鑑賞
有没有这样注视过一位老人、一只羊、一棵树、一块木炭?生命的起伏、沟坎和轮回,一切存在的美,才得以被看见。
自然主义之歌。二刷@中国电影资料馆
本以为是生命树那样的大闷片,看下来却犹如赋予禅意的纪录片,安静又富有力量。导演用绝佳的移动镜头和神来之笔般的的场景展现出四种相互关联的物质形态的消逝过程,直到字幕升起,才不觉来到了生命轮回的重合点。
四星半;阴云略过的原野,犬吠相闻的村落,寂寥晨昏的尘舞,生命形式的转换;充满“名词性”的白描远观,以几个重复出现的固定镜头切分出主题事件们发展的脉络。
之前一直在想一个电影可不可以没有对白并且人不是绝对主角,今天终于看到了,生命真的是很美好而且很奇妙,却又最终避免不了宿命的轮回。生老病死看来那么平常,又像是一次仪式,终于会回归自然并对其它生命造成影响。小羊的演技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