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某科教类节目当中的一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老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科技的传入让传统的习俗愈发没落,想要防雹,坚定信念再也比不上简单粗暴的三七高炮。末代防雹师对此的执着,让某种文化逐渐消失的痛楚更加深入人心。很多地方跟同年的《静静的嘛呢石》很相似,利用电视机获利这段也出现在其中。
23年第一天看了这部短短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万导拍的。防雹师会对一副防雹神的画像念经加持,然后埋在山上看不见阳光的土堆里。村里同时存在着古老法术和现代科技两派来治理降雨降雹,防雹师自己的儿子就拒绝了法术的传承而选择了在村里引入电视、播放碟片赚钱,防雹师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孙子,还好孙子看起来还挺乐意学习。视频确实有时候比文字更能让人沉浸,作为一直对各式神秘学感兴趣的我、只觉得片中一句话很有道理“保持信仰才能有灵验的效果”,要是自身不信、那无上妙法也很难实现
职员表里的写法是“WanMaCaiDan”"SongTaiJia”和“DeGeCaiRang”,DiscoveryChannel,中英文两版配音。结构得很巧妙,传统对现代,宗教对科学,以及“媒介/材料”。(再次,电视作为新的崇拜对象)。看了这片再回想一下[旺扎的雨靴]就太有趣了。
末代防雹师反应了这种古老的魔法与新时代科技力量的较量,对于一个古老的农耕传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防雹师自然是一个重要角色;但近年来的科技发展已经可以人工防雹,人工降雨,年轻人们越来越轻视这自古以来的魔法,不禁叫人心寒。但我相信防雹师与他的一切,会以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形式传递下去。
显见部分,自然是飑线带着冰雹来。父子两代人围绕信仰与科技的隔阂冲突(隐藏的本质部分,是万玛才旦这批导演也处在那道文化飑线上,即便它与表面平静的影像世界判若两地)。这套东西,在祈雨的黄土地,其实也有形神兼备的传统。只不过,藏地把这套仪式,内化到了一丝不苟的严谨地步。人工干预的确会制造大型赛事蓝天,作为动态系统的气象,并不是“信仰科学的迷信”所能万全解决的。纪录片本身,是电视解说词风格的,权当背景补充。有趣联系,是衍生出了后来《旺扎的雨靴》。
虽然宗教仪式防止冰雹有其知识经验的基础存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科技的力量比传统仪式更有效,我还是选择相信科学。只不过,这种古老神秘的仪式习俗,需要传承,不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亡。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同时套拍的纪录片,发现频道制作。防雹师者,以“法术”防雹以保丰收之人也。如今防雹,多用科技,防雹师者,已是末代,是以当立此存照。
མཐའ་མཇུག་གི་སེར་སྲུང་བ།
按照Discovery要求剪出的片子,制片导演万玛才旦,摄影松太加等,音乐德格才让,这个班子的思路,已经凸显“传统-现代的对比”,这种对比在万玛以后的作品中都存在。但在《静静的嘛呢石》之前,几乎无人知道这个团队呢。
很珍贵的影视资料,记录的是藏区职业防雹师,短片中除了简要呈现出大致的防雹仪式外,也对传统防雹师的功效和现代科技对年轻一代吸引间张力有所关注。
防雹师所掌握的密咒法术主要来源于佛教宁玛派(红教),而“宁玛”在藏语里就是“古”、“旧”的意思。相传,其教理是公元8世纪传下来的。人工防雹技术和收割技术的普及,科技会越来越占上风,使得防雹师变得不合时宜,乃至消失不见。
万马导演给discovery的行活儿,传统与现代、科与玄、父与子的同构化处理(对方的制作要求?),但明显在藏地自然+宗教景观和防雹师做法的呈现上极力做到最好了。
科技时代的密咒士
中规中矩结构清晰的纪录片结构,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迷信与科技的对照叙事。“电视”再次作为一个现代生活的象征与fetish
这是在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上放映的你敢信?
电视、碟片、人工降雨、修行。不知道如今防雹师的现状如何。
标清行活扎实有趣
油管→发现,中英双字360p,一种藏地仪式
有点意思,父子二人各有各的“魔法”,很明显,父亲作为一个极其虔诚的防雹师陷入的是宗教和职业(技术)的文化困境。对于宗教传统仪式的继承、媒介和科技的冲击这些关注都是意料之中的点,但不够深入,很明显符合外国观众口味,以至于让我都有些怀疑是否运用了“搬演”手法。
原来是和discovery频道合作的,难怪第一眼就说,怎么是专题片?配乐的选择也很不万玛。不过对现代和传统的比较,从剧情到记录,从开始到后期,都是万玛常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