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不备”,升华成“错觉”。毛泽东认为“攻其不备”是理想状态,敌人也有警惕的时候,他们也懂兵法。所以单纯地等敌人犯错,露出岔子给我们钻,还不如发挥我们指挥员的主观性,主动让敌人产生错觉。这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独特的见解与创造性运用,理解的深度完全不同常人,像下象棋一下,走一步,看几步。2、要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历代名将,都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但是没有几个人能把军事与政治,军队与民众有效地结合起来。为什么明末没有大规模的抗清游击战争?为什么南明抗清战争很快会失败?军队没有得到民众支持,就失去了胜利的基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特么老年人==嗯挺好的我觉得比现在电视里放的抗日片好看多了
方化老师真是鬼子专业户,形神具备,梁音老师的几部电影都很经典。
对方化印象最深的是《甲午风云》的吉野,我儿时两个著名的反派,葛存壮和方化,梁音演戏不多,最著名的是《冰山上的来客》。方化是辽宁大连人,走的时候69岁,很年轻,最后一部作品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扮演电影院里看专供首长看电影的将军
这是我爱看的一部老电影!
梁音不帅,但是一个很有造诣的演员,很喜欢他塑造的人物。
虽然结局大团圆,但还算不错。
很喜欢黑白老抗日电影,浓浓的年代感中带着一股正义感,而且还显得很真实,看的紧张刺激,八路军的谋略、设计、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汉奸内部的窝里斗、巧妙而充满乐趣(现代的抗日剧,我不吐槽特效,那个没有也不行也不好看,最常见的就是演员都是化妆化的白白嫩嫩的上前线打鬼子,这不符合逻辑呀,那个年代是多么的残酷,人民生活多艰难,有的连饭都吃不上,怎能不让人吐槽两句,现代剧要是不靠演员们剧中举止言谈表情极致发挥加上音效特效的用心制作,没有这些也没有好的抗日剧,这是事实。还有手撕鬼子之类的,唉,起码来点残酷悬疑剧情加上人物谋略啥的吧。)
那个时代的片子充满着一种凛然正气
不愧为经典革命影片,老演员梁音演得很到位,记得《冰山山的来客》也是他演的,那个杨排长。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很艰难,日本人想依靠现代化的武器,奴役中国人民,真正妄想!
梁音的角色都有一种中国式的明朗,从天山来客到这部。本片虽然角色善恶分明,但并没有脸谱化感觉,这或许是编导从每个人物出发,行动自有脉络,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创作态度认真而不浮夸。风景点缀其间,可表现东方中国的含蓄美感与诗意。这样的电影是中国人的电影而不会是其他亚洲国家的,饱含一个新中国的凛然正气。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某地。日寇纠集数千人向我牙山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城内兵力空虚。八路军某部郑团长(李干饰)指示刘连长(梁音饰)深入敌后,炸毁敌弹药库,切断敌人军火供应,减轻根据地压力。接任务后,他和张排长(仉长波饰)、小马(张继强饰)化装进城,潜入敌警备队大院,摸清了弹药储备和运输情况。鬼子队长小野(方化饰)得知八路进城,命令侦缉队长刁德胜(王洁人饰)加紧城内搜查和弹药库的警戒。并突然改变了弹药运输计划。刘连长再次进城,他们抓获了王翻译(孙傲饰),从其身上发现一份特务名单,用名单逼迫他交出小野的运输计划。刁德胜闻言赶来,不料刘连长己离开,这时敌弹药库被我炸毁”。
一部真正的经典。
文戏尚可,宣传意志表达得也很到位,但是敌我之间的斗争不够激烈,剧情设置不够曲折惊险,三进山城,应该是每一次进出都有高潮,而且要一次比一次艰辛、复杂,这样最后取得的胜利果实才能深人人心。这是当时不少影片的通病。
斗智斗勇,百战不殆~20150208
B站那个莫名其妙的俏佳人的只有73分钟,还要找完整版。剧情不拖泥带水。还以为山城是重庆呢。田烈的最后一部电影
这片子我不大记得看过(其实可能小时候电视里确实放过),但是其中某些情节和台词,又很有熟悉感——是不是当年姥姥经常念叨来着?还是说“电影录音剪辑”里的?
共产党员机智的与敌人周旋的场景虽然记不很清楚了,但当时可是意犹未尽的看了多遍,觉得很有意思。
梁音这个超级大长脸,还真是既低调又出挑,极有特色。
80年代,下午,中央电视台经常拿这部电影糊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