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願時代仍為我留了座
德国新电影的代表作品,《昨日女孩》更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作。但可能本人观影水平还是太低,感觉很闷,不是很看得懂。《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都没有坚持看完。
“我是一块二战亡兵膝盖骨,上不见大腿下无脚,随心所欲的吐槽”——亚历山大•克鲁格
神教左使:装逼剪辑+复调蒙太奇
英文字幕反应就比较慢得想。。哎。。
TheyoungWestGermanfilmmakersofthe1960shopedthattheircinemawaspoisedtobecomeanartforminitsownright,independentofeconomicorpoliticalconsiderations.ThisvisionoffilmasarthasalongtraditioninGermany;sincethe1910sGermanfilmmakershadbeenstrugglingtofreethemselvesfromthestigmaofworkinginasupposedlyinferiorartform,fitonlyfortheuneducatedmasses.//Brockmann,S.ACriticalHistoryofGermanFilm[M].NewYork:CamdenHouse,2010:294.
辛辣的政治諷刺和社會諷刺:Nazi黨魁登場配以Yesterday的懷舊,旁白馬戲團登頂;蘇聯的17嵗黨員妓女;美國人有機會就做資本家,沒機會就做社會主義者……加上Kluge一貫的悲情主角,以及繁複的剪輯,這片子無敵了。
每次看大师电影都不知说什么好。配的乐大部分熟悉,曲子除外。像个纪录片镜头。剪辑跟曲子走。独白好文艺。
“克鲁格的第二部长片《马戏团帐篷顶上的艺人》延续了前作弱逻辑的叙事、断裂的时空、超现实的视觉形象等等非传统形式,形成更为杂糅的美学风格。自此,他越发青睐实验性影像,电影似乎越来越背离现实。他选择色彩丰富的画面,一改往日黑白影像的单调,但情节联系更微弱,时空变换更频繁,借用了更多图画、照片、纪录影像等等其他文本,强烈的拼贴画风格持续排斥代入感,赋予电影一种明显的间离效力。通常陌生化原则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批判心理,克鲁格希望把在故事里对社会或权威的批判延伸至对媒介的批判。他认为,媒介在传输观念的过程中,其本身的界限也会显露出来,不止要在内部,对媒介语言的批判也同等重要。所以,克鲁格选择以反电影的形式批判媒介的传统限制,从此解放电影。”
拍着玩的吧!
第一次看克鲁格的电影,比新电影的其他几位手法上更前卫。战后年轻一代的时代无耐是什么,就像把大象立在马戏团帐篷顶上。如果立不了,把他们统统丢海里可好?
文艺的,太文艺的!有蛇出没,小心绕道~
除老法之外克鲁格是我看过的对画面控制最惊人的德国导演虽然同属涉猎纪录片的导演之流但是他对画面和蒙太奇的自然/精准抓取和赫尔佐格(纯粹客观)/文德斯(情感至上)都很大不同说是neuesdeutschesKino的领军旗手绝不为过叹服LiebeisteinkonservativerTrick//3-2克鲁格的技法给人纪录感的原因是他在投射画面的时候会同时用旁白给出画面信息(可见或不可见的)而且片子是不追求标志性完结感的一段完整的洪流
太过形式了...
7.6/补片金狮奖#片头看得莫名其妙,直到后面,戈达尔直呼内行。为了达到间离效果,旁白和画外音、交叉剪辑蒙太奇,以琐碎片段拼贴剧情及表述观点,同样也有新浪潮的味儿。
看了個原盤四段視頻合併的刪減版,大大影响观影效果。馬戲團的投資私人很少成功,影片最後女主是準備去做公務員了嗎?
7。他爬到了篷顶,却不知道干什么
影片手法前卫,足见德国当时表现力之强烈,颇具电影先锋性质,莱妮接手父亲的马戏团,费尽心思全新打造,迈过数个坎之后,猛然惊觉,马戏团是个屁,就如盲目的人爬上高处,看到的不过是一团雾,失去了任何现实意义!
非常意识流的拍法,一首朦胧的散文诗。罗列前因后果和详细纪年的人物传记看似有迹可循,散布其间角度不一观点鲜明的思想输出来自非正常人类的满口胡诌。把故事中的个体投射到群体的坐标系中去,梦想家就成了变革者。表演者唯有成为所有者方可将梦想付诸行动,而被规训的象群的角色无法改变,只有更新储存的集体记忆相随。维多利亚时代的梦想无法直接空降到信息时代的土地之上,实现梦想的启动资本来自于不光彩的原始积累,带着动物出逃试图追赶上的豁免空间成了触不可及的诺亚方舟。
西语版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