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租车乘客的对话窥视如今的香港与大陆局面。130分钟的固定镜头画面全部如行车记录仪一般只拍摄沿途路况,广播剧般只听人声不见人影,转遍香港各个街道。设计了在港多种人士:你国游客、香港本地夫妻、菲佣、英国人、移民者、占中者甚至死去的“九龙皇帝”。有想法,力求面面俱到,也显得过于刻意
行车记录仪加广播剧,人物设计加聊天内容都比较表面刻意。平庸干涩,缺乏想象力。做成多屏影像装置进美术馆还行,进电影院还是算了。
以出租車司機的視角,看了兩個多小時香港街景。一路聽著遊客、本地底層人士、菲傭、白富美、金融公司工作者、港漂、老外、甚至是老鬼,或自己對話,或與司機交談,車子沉默地行走在各地,像是想看清這個地方……這城市給人的絕望感真強烈,似乎每個人都不快樂,更不知道要去哪裡。百感交集。
17年最后一天在一家小饭馆所观#导筒现场#实验性不错的mocumentary镜头对准阿巴斯《Ten》的反面/人的困境构成一个城市的迷局,小故事讲得动听,众生相刻得如生,还可再紧凑些/想起之前也有人给我看她在电车上拍下的香港巧的是和本片导演一样都曾就读浸会大学/新的一年同样的问题留给自己
既然九龙皇帝都上车了,那ShoppingDeng会不会也回来指点江山呢?最后那段非要这么长的话,倒是可以这样结尾:司机:“这位客官,你到底要去哪里?你的家当快用完了哦!客官…客官?唉,睡着了…”即使是离家出走的虚构人物,也会有困倦的时候吧。
后半程渐入佳境,前面社会议题堆积,太现实反而太刻意,后半程虚构与神话加入,重召生活与城市的暧昧魅力,编织感逐渐显现。公共性略强,私人香港的参与多些或会更好。但香港今日,关键词也不是世纪末华丽了。香港总是这么好看,和令人怀想。
虚构的现实和超现实对白里半山菲佣最生动,寥寥几句就呈现了这一群体的多样性。超现实的九龙皇帝和结尾也好,但是“出租车”终究不是研究香港最恰当的载体,这也导致最开始几段很让人反感。由港岛过海到尖咀开始再从过海回港岛结束,其实终止在以算命闻名的庙街精彩过自我沉浸的无尽车行。(2248)
全程行程记录仪录像,粤语对话,无人物出现,无字幕
去或留,join定joint,香港成為了一個傷感的自留地。比較喜歡這種簡單直接的表達手法。印象比較深的一幕反而是那個說自己在香港讀了三年電影而在的士上情緒失控的女子。談到居港權和北上的話題之時,的士前方的汽車的車牌正好同時懸掛著香港車牌和粵Z車牌。
香港制造。
3.5
阿巴斯的汽車人,杜哈絲的聲音畫面分裂,還是桑堤艾格曼內心獨白,一樣也做不好,汽車作為城市獨有空間,其流動與私密性,已具有一定當代性,楊正帆的野心更要反映出香港當下的中港關係,人在城市處身的狀態,但多段影像反映出來的價值觀和命題沒有多大分別,形式表面,究竟在製作前導演做了多少功課?
幾個地方太過出腸。有人說太多公共香港,太少私人,這個問題真的一直都在,內地也是,電影人都被逼得跑去當記者了
感觉大学的时候自己拍过一个低配版的短片~
因为逗所以要五星太不杨正帆
补标。一两年前看的,借各种职业、身份的社会人群的视角,谈了对虹空这座城市的认知和(没有)归属感的问题。看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虹空特意找了我村在虹空读金融的内地生看了一遍,找了两个虹空土著+两个大陆朋友一起看了一遍,了解大家的想法,自己前后还看过三遍。现在想想几位看片小伙伴的反应和去向很有趣,像是做了场预社会实验。内地生是我村的交换生,看完没多久,因不适应我村之小之不便选择回到大城市虹空。两个土著看完在我家阳台飞了一根,评论: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现在选择继续留在海外。大陆盆友虽然理解对方的种种社会现状,但始终觉得格不来、隔层纱。不想去虹空,更不想回国。本片导演作为内陆生因没有归属感选择离开虹空,现在在芝加哥做艺术哲学方面的教学研究。
精心设计的对话,有内容,但都不新鲜。把香港拍的真丑。
喜欢。无主演出镜(主演是香港)的出租车/上帝视角有创意,相对全面地覆盖了众生百态。提几个不足:1.个别“声优”不够专业:台词明显不熟,像在念稿,对“纯声音出镜”这件事敷衍了。如果资金允许且主创更较真,演员应该拿声音都能演出画面感才算合格。2.台词创作还有提升空间。3.片长有点儿太长了。
非常独特的视角有趣的前后呼应香港质感有些地方没太懂,对香港,了解得太少
形式虽然独特,但并非唯一有趣的是文本,结构,13个小故事呈现环形结构以及嵌套式,最后都让九龙皇帝的魂出来了,有趣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