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不错的农村抗战史诗不丑化不美化革命现实主义代表作【电影资料馆】
謝添太壞了,不當八路軍了怎麼可以說“我洗手不幹了!”啊
资料馆2012.11.28.7pm长约143分钟,以小梅嫁人离异的情感线(张金龙先是中央军手下、后成为汪伪汉奸,牛大水从农民成为共产党区干部)带起沦陷区抗日运动的大叙事,反派语言生动(瘸子屁眼——邪门),正面角色激情澎湃。女共产党也能领导爆破组,其中的小幽默和大情怀,也都处理的不错。
本来想跳着看,到一半时发现此片不简单,又回去重新看。可以称为史诗级敌后抗战片,全面系统介绍了八路军怎样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日本军官的兵队中国语很是地道,汉奸演技拔群风头占尽,结尾歼灭战显然有专业指导。至于其中对KMT的全面黑化,对苏区,沦陷区和国统区的模糊处理,都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不足以为缺陷。至此史东山系列基本看完,这也是史东山最后一部长片,建国后史东山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很大限制,终日处于抑郁苦闷中,1955年自杀,原因不便多提。光影思东山。
那么古老的电影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全景式描写了冀中工农兵的抗日情况,有传奇小说的通俗,也抓住了民族特色。但出场人物多、视点散,有时甚至是反派视点,需不停切换,导致故事涣散,观感不佳。谢添演的蛮好,基本都在看他。
1951年河北白洋淀
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相当复杂的势力交错,国军、共军、日军、伪军,落足于一个村庄的视角去看待各方。前半部分偏重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动员和精神感召,直到快60分钟处才第一次出现和日军交战的画面。后半部分转为塑造英雄传奇,由一次大扫荡被捕后男女主角逃离分开两条线平行叙事。史东山、吕班、谢添三位的导演生涯几乎完全错开,恰巧在这里产生交集。
《我们不骄傲》不要为一次小小的胜利而骄傲,要准备更艰苦也更愉快的精神,迎接更大的胜利!新儿女英雄!
真实、还是真实,毕竟离抗战胜利不到十年。从服装到道具是现在再费尽心思都做不到的真实。看看里面民兵拿盒子炮在棉裤上张开机头射击的动作,没有实际的生活是根本演不出来的。那个鬼子军官实在是演绝了
虽然看的比较散,但是早期的电影还没有那么脸谱化,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尤其是谢添的张金龙,演的太好了。鬼子杀害村民那段感觉真实,竟然还有交换人质的桥段,这些都是同类题材中少见的
建国第一个五年北影拍摄,抗战时提的口号是减租减息啊。
杨小梅是离婚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典范,谢添演的汉奸很狡黠,时代气息感浓郁。
2012.11.28,资料馆。
真的很好看
十七年电影第一个时期,1951史东山最后一部。后1955因整风运动自杀。讲述了一个乡村的人们抗战的故事,主要有三条线,一条是黑老蔡带领人民抗战,一条是牛老爹和杨小梅的爱情线,一条是张金龙投奔敌人成为汉奸的线。展现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淳朴、坚韧的农民勇敢与敌人抗争、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觉醒的过程。影片也有比较浩大的战争场面,非常有气势,同时也能看到史东山擅长的唯美风格,体现在一些景物镜头,如摇曳的芦苇地、融化的冰河、树林等,抒情写意。谢晋饰演反面角色。影片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同时还为史东山捧回了第六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导演特别荣誉奖。史东山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导演奖的电影艺术家。
22.04.271号厅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一个平实的叙事风格,正如参加革命给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了命运的改变一样,也让故事发展的更有趣味性。
对于建国初的描写是倾向于更现实。
谢添的汉奸、郑保民的鬼子,那个年代的演员素质单纯得很,仅凭天赋和经历;东老55年自尽仿佛是过早地看清了什么,纵使心如明镜的总理也拦不住某人的二奶,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的价值观……当然,那个男人的价值观是不是本来就有问题,无从考证。
小时候常听老爸笑老妈是”黑老蔡“,看来老爸老妈当初是很熟悉这部电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