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家庭男孩西装裤上的一滴血渍,就是底层少年们的一场惊心动魄。第一个男孩穿上了西装又被羞辱般扒下;第二个男孩穿着西装上了魔术表演台却被晾在一旁无所适从;第三个男孩亲手缝制了西装从来没有穿上过却被逼得满头大汗。而这一切买西装的男孩都不会看见和知晓。像结尾令人恐惧的音乐一样,真残酷啊。7/10
[2020年5月阿巴斯√]早期阿巴斯相当出色的作品,也是可以用来论证“吸引力电影”的绝佳例子,结尾的控场能力和对观众的操控堪比希区柯克最强的几部影片了。不过问题其实也很明显,影片不过就是个短片体量,开头太冗(阿巴斯的话痨体……),结尾的超强控场其实还有一个前提,而且是极为不真实的导演意志决定的(老裁缝连布料都认得,怎么可能认不出自己做的衣服啊!即便是大人忽视少年也得有个度好吗)。确实有欧·亨利的调调,这么不讨喜又令人有些同情的主角,与[旅客][特写]等影片如出一辙。跟这些显而易见的技巧比起来,社会层面的东西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
三个小孩各不相见的地方都很精彩,一旦两两见面或三人齐聚就变得拖沓冗长,想叙述事时就简洁明快,想塑造人、尤其是通过对话塑造人时,节奏就会掉下来。除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外,最精彩的竟然是两个老头子水池边的闲聊——这才是我喜欢的对话戏。
街巷和楼道的空间非常棒,猫也很会演,像生生长流里那只鸡。最后是并不严密但还不错的悬疑氛围,可一旦太在意那滴血有没有被发现,你就会忘记那个流血的人了。
短短的不到一个小时的电影,而且都是业余的小孩子出演,就暴露出了这个社会的真实。而且想想哪里是伊朗的七十年代阿,在北大清华校外,各个复印社出来打工的小孩子,很多不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吗?聪明、勤恳,有自己的小朋友圈子的友谊,有对成人世界规则的认同,主动去适应,当然也有巨大的不适应。那样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可能在现在的美国,在非法移民工作的黑工厂同样存在。
越看阿巴斯,越觉得里面的社会表达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长吁短叹和虚与委蛇,那么孩子的世界则是勇敢利落和豪气干云,一切的风霜之姿都来自于少年,好看也正是因为他准确描摹了那种普世情感的样貌,无人不被打动,一如有些人不曾经历过爱情,不曾陷入绝望或狂喜,但所有人都曾是个孩子。
8.3和《体验》对比鲜明,真的很有意思,感受到排片的诚意。《体验》冷峻、个人、弱剧情编排、沉默,而《结婚礼服》热闹、人际、强剧情编排、话痨。唯一相同的是真实感,在现实落差之下,少年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血肉得可信。
@小西天。2k修复版。与《体验》连映。两部电影也确实具有前传与续篇的关系,悲喜交映,冷热相剂,彼此补完与深化。少年马迈德的变化是多少在社会失位的人由可悯变得可憎的缩影。相比《体验》,更喜欢这部。因为看到了一个非典型阿巴斯:有着希区柯克式的悬念和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而又不失他擅长的从孩子出发冷静观照社会的平视视角。
[BAMPFA]社会批评或尖锐、或如麻麻德被家暴的鼻子一样微妙,但永不失人本和趣味,其中表演功劳卓著——虽然孩子们念白总平淡又急切过头。这就是它比万玛才旦高的地方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修复版。这部短片已经能看到阿巴斯的大师手笔,《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雏形。一件西服经过五人之手分别穿在三个男孩身上,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瞒天过海之旅。而这一切成人与西服真正的男孩主人并不知晓。通过高水平的表演指导与摄影调度能力,细腻地刻画成人世界之外的少年们那些丰富的心理细节,一直到最后一分钟都在营造充分的悬念与紧张感。此片与《体验》都让我们看到了伊朗革命前的德黑兰风土人情,也了解在70年代伊朗仍广泛存在的小作坊主-学徒制度。
我买了一个阿巴斯票夹和五张票根,可惜付完款后发现还有个毛毯套装,可惜退不了了。工作人员也没提醒我。花了65,冲动消费。时间都去哪了,我这五年都是这么过来的,除了看电影就是看电影。坐在我身边的女子和背后的朋友聊了几句,她穿着一件大衣,然后看了会儿书,资料馆的座椅相隔很近,但是我们距离最近的时候不是0.01cm,而是30cm。好难受,胃不舒服。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阿巴斯。资料馆的人都很厉害,多么闷多么无聊的电影都能看进去。今天我打出纪念语了,上次写了取票语,我这脑子啊,我还以为是机器坏了。小西天银杏叶落了一地,秋天到了。【中国电影资料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回顾展】
三个少年各自不同的性格在寥寥几笔镜头拼接中鲜明传神。在富家子弟和童工学徒的眼神交流中和三个孩子各自与年龄不符的行为举止里看到了一座百货大楼里的社会分层。结尾处的几组镜头短促有力衔接紧凑暗流汹涌。
大段无趣的对白让人觉得稍显啰嗦;结尾拍出了惊悚片一波三折的惊心动魄。
阿巴斯回顾展@美琪
再次彰显拍电影的天分,一个很小的切入口,一个并不起眼的题材,拍得一唱三叹,紧张感十足,为这些孩子担忧命运的同时,也不由喟叹阶层差异导致的种种戏剧化。一件西服在不同人手中的流转,侧写了社会一角,叙事节奏相当流畅,人物之鲜活生动如置身其中。
戏剧效果十足,每个人物的情绪都刻画得十分好,阿巴斯早期作品都让我有超强代入感!影片的最后简直惊心动魄,裁缝显然识穿了小学徒做的事,故意背过身聊天给学徒收场的时间,而母子顾客两次改变主意险些引爆的后果令人无法呼吸。虽然主角们都逃过一劫,但我的情绪还是延续到了影片之外,当穿「新衣服」的孩子发现真相那一刻该有多崩溃。
#上海阿巴斯展,阿巴斯太会拍伊朗的阶级固化,通过一件西装把不同阶级之间本质的区别展示的淋漓尽致。时间有点长,再短一点就好了。
以礼服为钩子,限定下周四具体时刻为交付日期,借出礼服能否及时还回就成为定时炸弹,到最后时刻充满紧张感。中间部分小孩为争夺能否借出礼服那大段,对话来回反复稍微显得啰嗦。
interesting。小孩子的心理刻画好。
完美体现了阿巴斯早年的综合实力:空间和镜头运用;叙事和剧本;表演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