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吻究竟在逼迫着谁?相较于爱情,母子关系一直被多兰摆在更重要的创作位置。这种羁绊,也着实投射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之上。彼此不经意的逼迫,弹拨着妄图假寐的悸动之心。尽管细节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挚假不了。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半滴吻,就可以翻江倒海。只是早已照着成功人士的范式套进去,脖子勒得过紧,连直面内心的罅隙都摸不着了。年近三十还要这般纠结,悲哀得来,又让这场道别愈发拧巴。一条街的霓虹都做了这波动的背景,依然错得雨降雪落。还是小时候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水彩笔涂出的农场,全是只属于二人的未来,披金戴银都灿烂不过的畅想。三星半。@爱酷电影周。(多兰的假胎记还怪好看的)
多兰同学第74724736284736次向直男示爱。
当我在Olympia2看着多兰新片(配乐和摄影真的很绝)被真挚的掉眼泪,朋友在电影宫对面偶遇了多兰本人:)
虽然哭了但是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9102年了还在讲自我性向认知和挣扎,没有生活的阅历、环境的阻力、时间的跨度却还要硬拗悲伤,戏剧冲突都在表面,剧作和表演也有问题,特别是和阿莫多瓦一比相形见绌。但爱情真好啊,一个炽烈的吻将一切定格,这一幕想一直重复看下去。
A/在水床上入眠后便在湖中迷路,争吵后出神许久伤口的血才流出,办公室里萎蔫的植物被清走后留下沙土的痕迹……某些感知经过波动投射被潜在地延宕,恰如被电影镜头唤出的吻最终幻化为醉意与雨水落下。可那些几近消逝的复沓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它们不意味着什么,也不指示确定的方向,只是让人遁入当下的时间,或是呼应一些美妙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尚未到来。/二刷。往复的蓄力-动作,每次循环又伴随着标记的星丛:言语的、装饰物的、姿态的、影像的。还有最突出的胎记——几乎算不上生理特征,反而像是一次对“阿莫多瓦红”的抽象提炼与显影式镌刻。其质态的转化张弛将情绪逼迫至语言边缘,却并不指引人物或填充为符号关系,只是在其周身清扫出模糊的距离。
Super-impressionistandexpressionist,多兰就是当代的Bergman,用精准的镜头切入情感,黎明,POV转另一个POV,游水。成功结合Almodovar和GusvanSant(这对情侣像极了MyOwnPrivateIdaho),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要是结尾几场戏能收那么一点点。相信多兰还会有很多杰作。
musthavebeenadeadlykiss.
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能同时存在吗?雌雄同体的多兰借《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之吻给出了模棱两可不太确定的回答。无论这部新作装进来多少旧东西,但有一点却是在多兰的电影里首次出现。记忆与忘却的关系犹如湛蓝色的海水吻上殷红色的火焰,这个《世纪末》之吻随后变成了公路上一条似有还无的线。对于有着明确目的地的人来说,性取向就像醒目的双黄线——允许不同方向但却禁止跨越。然而在多兰的心里,那条区分抑或隔离你我的实线却是一条可以变道的虚线。是呀,走哪条路很重要吗?不管走的哪条路,多兰在这封证明“我是谁”的推荐信里都不再是《我杀了我妈妈》那种稚嫩的口气,而是类似我终于解决了人生悖论那样的小确幸和小欢喜——这是一个过于早熟的少年导演真正成为青年艺术家的标志。开往新学区的车子马上就要启动了,我们就祝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虽然具体段落上可能只有几场特别直冲眼前(游泳、破镜、灯闪切画幅和几次降格),但多兰这部新片还是挺不错的。哪怕仍旧是自指+重复自己,但我也仍旧认为这种重复是具有序列性的,并非无意义。另外其实很少有电影能把“年轻男生友情群体”这种东西拍好的,主流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的男性情谊片,但基本都是很正面、很直男化的输出,里面的情感表达很难做到这么“小”,并且直击到90世代。看完这部电影,我才觉察到很多主流视野的男性情谊片,温情得是那么生硬。而多兰的可以是每个眼神和对话之间的缝隙里,填充入难以启齿的温柔、体贴和渣男本渣的小感觉,就像男性的“姐妹会”。相爱相杀、甜虐相伴,如一层层剥洋葱一般。也许是同志导演的先天优势,就如马可·伯格的《跆拳道》、安德鲁·海格的《寻》。说到这又要抄送给郭敬明让他学习了。
2.5(亲儿子不能总是惯着啊,真的长不大了)
最简单的,也是最真挚的,受伤、脆弱、敏感、难以言说的感情,感同身受的动人。
全五星为敬,多兰名副其实的lightofhisgeneration
带着新作品重返戛纳的多兰戏里戏外都在哭,梨花带雨。明显看出来片头还没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得太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位,大量镜头存在再拿捏时长的必要,剪辑凌乱,想让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则显得长半秒,多兰drama的一面时不时蹦出来。这部作品依然是多兰式的大段大段喧闹的日常碎片,中间夹杂着“向诗歌取经”而来的音乐韵脚和意像抒情,讲述两个老友因为拍摄一部朋友的个人小电影发现彼此情根深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多兰把晃动的镜头怼到人脸上拍特写的风格,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鬓厮磨的快活和亲密无间。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辑一下。主角马蒂亚斯真是太可爱了,处处都透着性感,我很喜欢(我喜欢的往往没啥演技)。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似乎又在自我重复,却愈发温吞与慢热。依旧存在聒噪,却不再尖锐。双线视角显得异常温柔又热情。镜头变速/画面切幅/景观捕捉/音乐交杂。看似照旧的调度却足够迷人。情感上少了些歇斯底里的“宣泄”。没有呐喊与伤害,多了些细腻的温情。眼神中、话语中,塞满了温情。不再言语,不再表达,无法拥有。所有压抑起的浓稠爱欲只能在那个深情之吻后消弭,始终无法倾吐的爱意,终究换来那个在“纠缠”中不断迷失的内心...
首映完全场80%的人都没走,鼓掌十几分钟。戳到了很私人的点,成为戛纳第二部哭崩的电影。就算objectivelyspeaking感觉就是一种关注的水平,和主竞赛差一整个ladybird,也不妨碍dolan小天使可爱的要命呀!mua!
某种意义上也是不太XavierDolan的。不断闪烁的电灯重新亮起,画幅产生变化,在厨房中以一个外部的窥视视角拉出,最汹涌澎湃的一场戏却处处限制观众观看。喜欢坐公车的瞬间,鲜血自额头伤口流下,Maxime右颊的胎记好像一行血泪。
再拿奖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