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林文月老师就是《飲膳札記》,在茉莉买的二手书,封面是她先生郭豫伦设计的。后来读了《京都一年》和《山水与古典》,也知道她写过谢灵运。看过这部纪录片似乎就是重温了当初读书的那些喜悦。从做吃的开始,读书、婚姻、做菜、翻译、如今……希望先生一切安好。
若说林文月代表的50-70年代台大学生是老一辈五四人在海外的最后声响和传承,那么这个片子在体现这种背景上确实失之于轻。但其特色也在于轻闲。关于女性知识分子生命的情调和生活的滋味,很美。不需要执着于埋首书斋和追溯历史的厚重,林文月的审美意趣是被抓住的,给人一种对于学问和生活的诗意向往。
林文月的优雅温润和学识在这部片子里缓缓流淌
当林文月先生的丈夫离世后,她说到:“他比我先走了,现在我成了他的姐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
林文月,文,如其人,如其名,荦荦端庄,莹莹姣丽,气质卓然,就像从大银幕上走下来的电影明星,却能上厅堂,能下厨房,能做学问,待人接物浸透人心,60岁看起来像40岁,80岁俨然60岁。
4.1@衡山和集。7.5分。林文月平和淡雅的生平细述。导演对人物把握不错,巧借书名道出“治学”与“做人”并重的一代人境界。尤喜日本部分,动画与用乐加分。小缺点二:1.部分过于依赖插白PPT味重2.调度与协调可能不够充分,林有不下两次紧张地用余光看镜头233有两个场景也太多摆拍感
[cp]【蓝光1080P】【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也!http://t.cn/RXL8g3o[/cp]片段与上次的《午后书房》有一些重复,但文月先生依旧让人感动。
「出身名门的美才女」。林文月先生会做饭、开车、写作、翻译,往来日本、民国、古代文化,优雅的老去。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育之一乐也。林先生也有此大乐。儿女皆成大才。原来文学人生也如此幸福呀。
看完後,感受是一個「淡」字。淡淡地講她的身份認同問題,講她讀台大中文系的經歷,講臺靜農先生,講她和郭豫倫的感情,講她翻譯《源氏物語》的前後。所有的,每一幕,都和林先生給我的感受一樣,淡。只不過在她提到十多年前過世的郭豫倫,說「我現在是他的姐姐了」時,眼淚還是掉下來了。
最后先生收到礼物,弟子给她戴上,她害羞的捂住了脸,很美好的画面。看了书后终于得以来看纪录片,许多文字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是作者的语调讲出来的,一下子真实亲切了许多。林文月先生真的是很有气质,优雅沉静淡然,大概是每一位有知识人经历岁月沉淀才会有的。
林老師太美....9.8/10
加入追月组。
“一个个铅印的文字,在我阅读的刹那,如此鲜活生动地变成低沉微弱又似乎十分热烈的声音,进入了我的心象里,让我分享了那种滴落不已的回忆。”喜欢林文月先生,有被她的“文学人生”深深打动,回忆郭先生的一段尤其动人。而且也励志,36岁才开始写作,才慢慢开始翻译《源氏物语》。有了半生积蕴,哪里会写得不好看,哪里会翻译得草率呢?最重要的,是好想吃着萝卜糕、炒米粉,和朋友一起喝酒聊文学呀
周五夜。2012年10月,北大,曾和林文月老师合影,可惜至今未能找到那张珍贵照片,念念不忘……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的几个女作家,林海音、西西、林文月以及“外一章”的叶嘉莹,作为知识女性或职业女性之外,都有中华传统的贤妻良母的一面,她们的人生的“弹性”与“韧性”是很多男作家所缺乏的。期待这个系列拍更多的女性作家,她们更可爱可亲可敬。林文月是连战的表姐,也算望族出身,眉宇之间有贵气,却无贵病,难能可贵了。通过影片第一次认识她,或者,机缘到时,我会读她译的《源氏物语》及其他著作。
女导演,细腻,淡淡的,定定的
美极了。轻柔舒缓的弦乐摇晃着岁月的阴晴圆缺,横斜疏密的阳光跳跃在林文月先生的文字与身影上,娓娓诉说着林先生的家学渊源、求学历程、师门情谊、文学承传、作品译介、婚姻家庭和厨房烟火。导演仿佛在实践PaulJohnEakin的“Relationalselves”,通过外界的评论和回忆来建构传主的生平。在台静农教授与郑骞教授门下,林先生承袭的不仅是做学问的本事,更有胆大心细与沉着稳重的风范,其对文学的深沉执着,对作品译介的不遗余力,对身兼数职的专心致志,一点点将我打动,钦佩万分。最初知道她,是中学时候读她翻译的《源氏物语》和《伊势物语》,并未了解她的生平与其他,直到现在才关注到她的文学作品。台先生为她题画,最后一句写道:“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如今想说,其温润也如尔,其坚韧也若卿。
看到這一部才意識到,這個系列的各位作家的童年幾乎都是在大陸度過的,都有大陸生活的經驗,即使像林文月生活的時代和地區非常特殊,也多少對大陸有一些“鄉愁”。當這一代人老去離開,台灣文化界的這曾直接的、情感上的“聯繫”也就消失了吧。“讀中文系的人”起得過於漂亮,然而中文系的人對林文月的了解很多始於此,也終於此。跟著台靜農唸書的中文系誰不感懷呢。
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家学渊源、传习长录、生活点滴、文品笔端、人品风范,林文月可能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理想的出世与入世的完美形象。少有家国之重担,成在高塔与红尘的穿梭之间,老来回溯一生不曾有负一花一叶。站在台中美日的交界用至雅至深的修养搭建最俗最广的未来,这原本应是我们的应然,却成了人人喟叹的珍贵。这样孤独的快乐,不是人人可堪享有
作为选题的林文月虽也自成文章,但本部纪录片还是更进一步彰显了她的特性、拔高了她的价值,所以说这部纪录片真的好——除去接近片尾和儿女吃饭、海外获奖、八十庆生等桥段颇露败笔、破坏了纪录片一路稳稳经营得来恬淡又坚韧如水的氛围感——一切都虽不是最好、却都确只刚刚好——关于林文月的家世、师承、婚姻、研究、翻译、创作、家庭及影响等,一一道来、娓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