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存在与行动 Being and Doing(1984)
- 标签:
- 纪录片
- 类型:
- 电影
- 导演:
- 肯·麦克姆伦
- 主演:
- Stuart Brisley
- 评分:
- 9
- 剧情:
- 电影制片人肯·麦克马伦和艺术家斯图尔特·布里斯利在《存在与行动》一书中合作探索了行为艺术的起源,并将其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而是与英格兰和欧洲的古老民间仪式联系起来。这些仪式提供了一个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分工尚未制度化的戏剧。它们证明了强大的行为传统,这些传统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幸存下来。表演艺术源于这些传统,但有意识地利用艺术家在社会中的疏离感和孤立感。这部电影中的艺术家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挑战了那些规范社会制度的人。演出的录音被广泛地操纵:画面变慢,支离破碎:细节被隔离,以构建事件的电影记忆。...

-
- 主演:
- Stuart Brisley
- 类型:
- 暂无
- 地区:
- 美国
- 评分:
- 5.1
- 简介:
- 暂无...
- 评论:
- 5+1个故事,但每个故事又有联系,主角一永在短短12集里成长了许多。这部剧最妙的一点是,不是先开启了主角的金手指,而是先让他经历丧失至亲的惨剧,再让其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其他生灵(执念)。看完大结局才知道为什么剧名起的那么古怪——所谓的“不良执念”是从人类的悲伤、思念、嫉妒等衍生而来的,那些执念因为人心强大的力量而拥有了本不应该拥有的生命,但因其存在违反了自然而需要主角帮助才能解脱。一永代表着居于主位的毛笔,光砚代表了砚台,楮英则是纸张,书法在这部作品里拥有着能够抚慰人心、斩断执念的作用,也预示着人心虽可能产生执念,但却也有着向善的力量。“执念”的实体是万千红线,让人想起盐田千春的艺术品。男主角是个长得很像哈士奇、笑起来侧颜颇有周杰伦神韵、总被别人误以为是流氓的好人,这一设定也很有意思。
- 4.5年度台劇確定,唐福睿以自身法學背景,從童話世界走到八尺門,視聽語言大躍進,劇本紮實切合當今台灣社會風氣,最難能可貴的是收尾一反律政爽劇的套路,給予了一個絕望且貼近現實的結局。判決是為了誰而存在?是為了被告存在,不是為了法官、律師、檢察官,短短8集涵蓋了非法移工、外籍移工、原住民自我認同、官商勾結、政治操弄、死刑廢存與否等議題,政治是妥協,再有願景之人也得為了保住自身位置,殺雞儆猴待成為烈士之人能成為改變的契機,死刑存廢與否的二元辯證結合案件、政治角力、官商勾結,編排的面面俱到,我們都希望能帶來改變,可只要有那座高山在,改變永遠都只是空喊,先斬後奏、殺了之後才能繼續阻止被殺,才是撼動大山的長久之計。是台灣律政劇的大躍進,也是編導唐福睿的大躍進,如有第二季,期望公理與正義能有到來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