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最出彩的是片头片尾字幕
法国#600.错过了上午场结果撞进了晚场的一种关注开幕式……真是言简意赅……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被放映完之后全场起立鼓掌十几分钟的盛大场面吓尿了,以至于觉得自己完全没有看懂这个片……阿马利克简直是法国媒体的心头肉啊这么捧……
4.5太好看了!从“巡演”到“芭芭拉”,镜头配乐和剪接都非常流畅,戏中戏戏外戏,时间地点人物无缝流转,不知道这算不算意识流了。镜头和音乐的节奏和声音都直敲我的小心脏。费里尼的八部半,基耶的两生花,还有什么我想不起来了~矮子、前妻、海报都托腮,真好看。#99662018.3.12重看
马修·阿马立克的炫技作品,不拘一格的传记电影,用昆汀·杜飞的形式混合阿马利克的伤感,感觉并不是那么好看。[B-]
病态的美,个人化不知所云的见解,很美,但是非法国观众没有共同记忆实在无法有共鸣。
2.5影像与演员魅力被臃肿且惺惺作态的创作观念所拖累的典型,极低配版《阮玲玉》。传记片是通过书写名人→为观众提供放大镜来阅读自己本体/自己与时代关系的作品。最平庸形式的那些佳作通常可以低难度而平庸地做到;而这类复杂形式的,在创作观念上灵巧(阮玲玉)、繁冗(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也可以做到。但这部电影却是陷在自大与分裂里,像个封闭的死胡同。
书面语叫亦真亦幻的诗意叙事,翻译成白话就是大型拖沓加无聊。
戏中戏并模糊界限非常OK,反正情绪和内容也只是靠着大量的歌曲在表达,只是这个导演角色实在是太痴汉了。
下错片了,不怪我,下之前显示的信息是佩措尔德的那部,下完才知是另外一部。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阿马立克太二了
挺有意思的,戏中戏,演员导演都很投入,忘我!
2017年已看161。看的时候身体状态跟不上,看完了,精神状态更不上。
虚实相生的芭芭拉,观众辨不清戏中人,导演分不清戏中己。烟视媚行的她藏起传奇的过往,只是弹唱。面对纠缠不休的母亲,只有妥协。一转眼,助理来补妆,导演在讲戏,这不过一场戏中戏。悠扬婉转的歌声里,这是我的船,哪里是她的岸。众人口中的芭芭拉,女星扮演的芭芭拉,导演拍摄的芭芭拉,孰真孰假?
我也分不清。Göttingen
2018.7.6百老汇电影中心观影。剪辑师自己不会感到混乱的吗,不停地穿插,画质的转变和似有若无的暗示,却更像故弄玄虚,动人音乐和演员出色的表演依然难以拯救的叙事。
阿马立克的电影语言近乎炫技,在电影胶片和拍摄片场之间虚实切换,有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趣味。个人感觉比“蓝色房间”好,女主凯撒奖影后拿得不冤,演出了一种病态美~
拉黑马修阿马立克,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
3.5🌟,法国艺术电影在色彩和大特写上向来精细雅致,光影和手持的流动是一种疗愈的享受。就连吃个酸黄瓜也能从镜头里流露出风情,更不说女演员举手投足和衣着打扮的优雅气质,不认识芭芭拉,但却喜欢这个女演员。难怪“香颂”一词只属于法国。
影像缺少强度,阿马立克需要的应该是把拍舞台前后的镜头感觉贯彻(费拉拉式的),否则并不能像Desplechin般充分投入对情节结构的志趣。但Balibar特别好,开始的表演略显轻浮,之后随歌声逐渐与角色融合,状态便开始沉淀。
prosaïsme
影像质感不错,胶片结合数字摄像,两种视角。叙事有意混淆戏剧与真实,展现了三个灵魂的相遇。舒缓之作,不用看得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