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很看理想,但不是很翻电。。
“我们的理想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躲在一边看这个世界如此糟糕”。
先说好的——许知远早期对谈的那种“不合时宜”感,在李厚辰的对谈里也体现出来了,但我认为是好的,就是在这种碰撞下,对话的张力才可能体现出来,观众也才可能看到同一问题下不同视角的可能性。不好的是——李厚辰在表达上过于抽象,同时有太强烈取得共识上的倾向性,可能他不认为:仅仅展现可能性,就能让观众凭理性发现问题,又或者他不满足于只做到这一步,不满足于用“展现”代替“说理”。最后一期周奇墨的那句话有意思:秀,不用说的,这句对李厚辰也成立。
非常感谢李厚辰,不仅是因为他的“要敢于去相信”式的呼喊给了我很多力量,更是因为他在语言的表达以外,在努力做电台、做视频,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心中知识分子该有的担当。透过节目,能真切感受到小李有很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焦虑,担心很多事情,导致有时候过于急切地寻求一个答案,难免偏激和学究,这个节目里和各个嘉宾的对谈,或许能帮助小李老师回到现实世界,看到更多现实生活的可能性,找到很多力量,也让我们这些受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有一种跟表达者本人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生活有时候是没有答案的,在没有答案的时候,要敢于去相信。小李老师加油。
厚辰对于讽刺的思考于我很有启发。文道说为什么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呢?和丹青的对谈,我发现厚辰在担忧现在人们没有疑惑,但他自己似乎又对自己所知的笃信而固执。
继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之后,又一个带给人非常有安全感的谈话思考类的节目。(顺便说一下,挺喜欢这剪辑节奏的,谈话场景和气氛,都显得非常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谈话内容本身,比较让人能放松下来,让人能听的进去)
3.5/5对谈的主题和嘉宾的经验,都很有重要性,比如梁文道说的工作与生活的割裂,但节目的魅力,还是需要“一日”的贴近,带来那种面对面的亲密,或不如说,对话的物质情境,比如梁鸿在圆桌、老房和湍河边的感慨,李厚辰是强的思想者,但做单口播客也塑造了他的品性,能感觉到他急于在批判的维度上与嘉宾取得共识,批判这个平民、个人、权力中心化的时代,以那些智识上的信号:大词、长句和不断的概括,他似乎太想获得一种言语的确实性,以至于不能像许知远那样允许自己停留在迷惑中(或者像陈丹青更老辣的回答:不知如何是好),这反而抑制了人在真实互动中的趣味,周轶君问他担心什么,就是在叩问个人经验。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方式的碰撞也暴露出一手经验在我们公共话语中的丧失,节目是值得看的,也给十三邀一点竞争的压力吧。
在外卖小哥旁边问的问题真的好尖锐,哈哈哈哈。李厚辰的节目,怎么第一集还有道长的独白,道长虽然很讨人喜欢,但文涛节目也经常看了。毕竟李厚辰的节目,麻烦看理想编辑部给多剪点李厚辰,哈哈哈。
刚看了第一期,对话道长。有被片尾字幕提醒和安慰到。应该是小李老师写的吧。太爱翻转电台了。“生活没有理想与现实的难解二元,就只看昨天明天纷繁勾连多变的片段。起伏几多时,总归不太迟。投身消费品味艺术浪漫逃避的悲哀,终归厌倦所有短暂的厉害。”学会耐心表达,学会享受知识的坎坷,学会居室开放的原则。比起这一些更重要的是永远在知识面前保持谦卑。文艺不是让你“媚俗",而应该是让你去看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主持人太喧宾夺主,没聊出什么东西来,而且嘉宾选择也一般,看不出是怎么选的
看完了第一期,模式有点像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但因为采访者不同,访谈对象不同,话题深度与最终呈现效果亦不同。没有围绕一个固定的主题,而是在生活里,随时聊一段,又抽离,让你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一部分访谈对象的生活图景。道长依然是那样,我只是呈现我自己,你当然可以不认同,甚至因为不认同而去思考如何反驳对你而言才是好事。两个人的交流是很平和的,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共同探讨,有来有往的对话,能感受到为了增强趣味性而加进去的一些生活碎片。最后采访人退场,道长独自在回宾馆的车上接受导演采访的镜头与一些生活镜头剪辑在一起,那一段让我觉得道长对我而言形象更真实了,整段的情绪渲染与升华处理的很好。在选择成为自我的路上,一定会有代价。在最后我看到了道长付出的代价,那他之前所说的一切,都自然而然成立了。
看完梁文道那期后我开始五点多醒(现在六点多)十二点睡觉,只吃早晚饭,晚上夜深人静看书(现在也不行)——看完周轶君那期思考了教育突然变得有点点乐观(?)——看完陈丹青厚那期似乎明白了知识和艺术的区别——看完最后一期开始看单口相声了——看完这个节目后我越来越不喜欢李厚辰了。五星献给嘉宾。
不喜欢李厚辰说话方式。看书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远离生活,一种是贴近生活。以为自己想的东西厉害,自己就很厉害。以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很聪明,自己就很聪明。无意冒犯,但是这个节目本来是希望有深度,没有做到。停留在思想被文字遮蔽,思维被语言遮蔽的状态。理论与实际是割裂的,抽象的思考与具体的感受是割裂的。也让我反省自身。
剪辑可以,配乐不错,主持人不行,但是丹青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很好。喜欢他说我还是爱绘画,文学,音乐。只是热爱的状态在改变而已。羡慕古代匠人,甚至没有知识但是有饱满的感觉。每个人都有感觉,只是不放心自己的感觉。全人格,重视呼吸胜过一切(杜尚)。道长,审视自己。
取法乎上
“谈论另一种可能”。这个时代,太需要安静下心来去专注于一些事;这样的谈话交流,这样的思考沉淀,看理想绝对是行业内的先锋。
李厚辰是个娴熟的主持人,但就是没办法喜欢他,总觉得隔了点什么…喜欢道长和梁鸿老师那两期,大概是因为他们的个人魅力。
看完小君君这期,还是想感慨李厚辰不太适合做这样的节目。感觉两人一直没聊到一块儿去,却还硬要把聊天场推向一个话题共识的“中和点”。小李既然要聊教育就不要抛出太多拔高的观点和凭空的大问题,而轶君由己得出的心得和结论又都非常落地且平和亲切;于是最后小李不满谈话成果,然后小君君这样的人也开始屡次发出“你在担心什么”的尴尬发问。另外,剪辑是真的乱。
梁文道丨华兹华斯说:“如果你今天很想写一首诗,你就明天早晨起来写。”/青山周平丨“胡同的树不是为了看的,它是有功能的。比如说夏天的时候它长叶子,遮阴避凉,把庭院变成一个比较舒服的地方。然后到了冬天,叶子没有了,阳光直接到院子里,院子就变的比较暖和。”/周轶君丨“无论知识和艺术,都没有什么目的性。”“你要知道,你真的是担心你的孩子过不好?还是担心你自己没有面子?”/梁红丨“哀痛,是你的情绪充分发达,充分丰富的状态。”/陈丹青丨木心说:“遍体鳞伤,白玉无瑕,这才叫奋斗。”“画画人的眼睛,总是饥饿的。”/本来对主持人的语调有很强的偏见,结果他第二集在车里莫名其妙的出柜了,感官瞬间和解了。
很喜欢这种碎片的剪辑,是浪漫的,圆满之外存在太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