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北京。”从人物故事到素材运用都非常实在,没有激化矛盾的地方,难怪得到这么多官媒的支持。让事实如事实,坦言最实在的生活问题,没有情绪化偏激。不过感觉拍小孩子太多,是愁下一代的意思吗?对于问题本身仅仅是展现,缺少另一方的陈述,掣肘感。未完待续。
挥之不去的,除了在首都另一个脏乱差之面苦苦求生的人群,还有「河南信阳」这个另一层共和国历史之烙印在故事的潜流中,「求生」或者寻找一个比原来更好的生活,一直都是中国人卑微的理想,最终故事的主人公回到了荒凉败落的家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结局。
感觉导演其实完全不关心里面这些人的生活,单纯就是出于居高临下的好奇心拍的
北京好还是老家好?呵呵。
题材蛮好的,但是没放开手脚~
还是少了一些批判
华语纪录片节给了老师一些免费的赠票,于是想着既然免费就去看看。感觉像是一部新闻纪实。香港太空馆的椅子直接间隔太小了,腿伸不直,两部纪录片一起展播累坏了观众。
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只记录,不说话
高高的帝都,废城下,北京的天空,河南的娃。
CNEX出品的纪录片,保持着一贯的水准和人文精神,推荐。
家乡他乡无吾乡。
浮于表面,胜在题材
农村中产的现实生活。
俩小姑娘挺逗。河南人在北京。
慢拍学《吾土》《大路朝天》,快拍学《拆·迁》《架子工》,但这片问题和片子里的废品一样多,没治。
家庭、家族、村莊,離開土地集體遷徙,匯聚漂浮在北京。影片以散文式的結構記錄了現代化進程中,城與鄉之間的一種生活現狀,體現農村的人們離開土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流離與棲守。
那是一种被拉回童年的体验,农民工子弟学校、废品堆、狭小拥挤的房间,那真是的只是生存着。不同的地儿即使有着十年的距离依旧没多大变化。感觉素材不够,撑不起来。
电影的主题不是太明确,也不够深入。纪录片难拍,特别对象是一个熟人群体,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很难。小孩子的视角对于我来说是最看重的,她们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北京的理解,对于家乡的理解,都是模糊的。住宅区的集体搬迁,不论是对个体还是群体都是有害无利的。但这样的群体存在到底是不是有意义呢?
评论的很多人从技术、深度来给这部纪录片低分,但是像这样的底层现实,能记录就已经很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