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这大清要亡国啊”。
芸芸众生,人间百态。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
总想做常四爷,做来做去却还是成了王利发。
“打一个学生,五毛现大洋”这也算认主归宗了。片子拍得很话剧腔,不过味道还是很好,演得也好,有滋有味。秦二爷最后那段自白,现在听着还是有些伤感。
“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作奴才。”
管他什么时代,原来丑陋的现实都是一样的ps:京味十足啊,那才叫演戏!!!看演员每一个比一个精彩,配角也不例外,和现在的国产电影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我总是以为过去的人善良单纯,但是看了老舍的作品之后,发现人们还都那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偷奸耍滑,坏事做尽,有些人善良耿直,却没有好下场,坏人坏事时时有,而好人好事也并非无,简而言之,那个社会,活着已经不容易了,一切都慢慢来吧,油嘴滑舌,鸡贼心眼的人太多
我觉得这部作品不朽的原因是它的立意与故事的悲剧性,但最讽刺的是,创作他的人因为文革迫害投湖自尽,比他书中的角色还要悲惨。我真的要大笑三声,流下泪来。
化妆太流弊……这个本子感觉还是更适合舞台表现,戏剧和电影之间真的很难无缝接轨。。
“这年头让人高兴的事一件没有,让人见笑的事天天发生。”
以前吃不着花生米,现在能吃了,可牙嚼不动了。
结尾当年看哭我。芸芸众生有你我在那里,等着一切结束。
话剧味儿还是挺浓,《茶馆》本身剧本搁在这儿就没话说了,老舍写得好啊,金句无数。三幕,三个时代,好像时局是变了,可照旧还是民生多艰。爱国者、实业家、圆滑者、顺民……都活不成,活不好。最后一幕,笑泪相加:“那帮狗男女他们可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可干嘛不准我吃窝窝头啊!”
英若诚好赞,小丁宝好仗义。与原作相比基础改动还都不错(除了结尾)。这次看最萌的竟然是崔先生“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另外则是本片精华中的精华:“大清国要完!”
打洋人的短评被删。20220310。
小舞台折射大中国,建国初期的《我这一辈子》与改革开放后的《茶馆》时间点都很微妙,老舍作品里的京味儿已经成为遗产,虽然人物都停留在旧社会,但又一个世纪之交过了好多年,我们这里本质里还是老样子。改良改凉,西山又有人要称帝,该拆该封的依旧,顺民们爱国者实干家最后都成了空撒纸钱破屋里念叨的活死人,而中国电影呢,也成功的从大年初一恶心人到清明,都是祭奠。资料馆修复版。
老舍先生怎么也想不到,最后自己竟然成了逆产。
资料馆2013.9.11.7pm心内恻恻,看之流泪。撒完纸钱,秦二爷、常四爷相继离去,黑屋中只留一线光明,王掌柜再撒一把,摸下黑布,转入里屋,无限的凄凉绝望。京片子的热闹、诉苦的牢骚,在最后的空空里化为沉沉的哀痛。在老舍所投太平湖旁的资料馆看此片,百感千绪。
虽然不是很喜欢老舍,但这个剧本写得还真不错。六十年一场大梦,老掌柜看尽花开花落,我看你,你看我,都是梦中人物,戏中人物,梨园中人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在,这个梦都会继续下去。
打课本中看茶馆那时候就喜欢常四爷,有骨气,也看得清。“大清迟早要亡啊”,“我爱大清,我怕她完了”,“我爱这国家,可谁爱我呀”。要是最后一把火把老裕泰点了才痛快呢,反正这茶馆不管是谁的,也不是王利发的。正是因为他是王利发,所以他不可能烧了老裕泰献给那世道。三人最后的道别,真让人心酸。“人要有钱了,吃喝嫖赌抽都可以,反正别想着做好事。”这话里头得有多少心酸啊,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