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IFF48#看完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中國導演這麼拍八九我能不能接受:第一part是完全沒有大場面的局部側寫,第二part是罹難者家屬去上墳,然後就沒了。我可以接受嗎?我知道這片拍成功真的蠻不容易,但如果我說感覺notenough會不會太苛刻了(評審映後全聽完才離場,感覺火鳥有戲?)
#VIFF2023直属领导就是马来华人,不仅老婆是广州人,甚至嘴上说的“回国”都是在说回中国。以前我不太懂他为何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还像个地道老广,今天看完明白了。感谢导演以如此直白的伤痕叙事让更多华人了解这段历史,五十年能改变很多事情,但相同的困境却从未远离。
#48HKIFF#道理都懂,但还是看到频频扶额。感觉我跟我旁边的老外大叔在比谁更能坐得住……
#HKIFF4806火鸟竞赛#影片取材于马来西亚513事件,从当事人无法出镜的纪录片,到演员不敢出演的剧情片,再到如今留白与隐喻颇多的版本,影片制作层面历经重重阻碍。五月雪也是五月血,一场事先张扬的屠杀,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由于题材敏感,至今也无法在马来西亚上映,据导演介绍,影片原本打算在今年的北影节展映,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无缘内地。一个粤戏台搭了半个世纪,一出“窦娥冤”唱了半辈人生,此时此地恰如彼时彼地。
这种声音的说书叙事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演员在台上演出,而全部依托于背景信息跟画外音,叙事几乎为零。
第一章节的置景非常有戏剧感,现实和超现实用诗意的方式融合,颇具民族的史诗感和悲壮感,戏曲元素的加入锦上添花,给了影片更加厚重的文化积淀。后半部分完全回归现实,慢节奏下情绪推进每一步都稳当扎实,最后的情感打在一个点上,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那一瞬间的力量。女主的演技在最后一个长镜头里,可谓是无可挑剔。电影节就应该看这样的电影。
跟想象里还是有点不一样,情节比重还是2018年这部分比较多。用一种中式的“歌剧”拍出了肃穆,苏丹的洗脚水被喝下那一刻真是满心悲凉。生命何其无辜,一个红证就没了姓名。这部电影也许更适合放在美术馆,在电影节争奇斗艳里显得萧瑟了些,在这么看下去,我内心的感情都要被耗光了,结尾的歌真好听,成功落了一场泪。R.I.P.VIFF2023.
威尼斯的9月,仍然像广东的夏天一样炎热,我们坐在影院里相聚,所有感官全被视听充满,完全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在电影里生了又死,死了又活,出来被猛烈的太阳亮瞎眼睛,拉回光明的现实世界,我们还活着,带着一丝疑问与思考,真不错。
谢谢去表达华人历史
#Venezia803+第一折的舞台感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依赖音效叙事的处理。第二折大半部的出走漫游提供了与第一折产生巨大时代与社会样貌的反差,几乎趋近于一部陡然转调的客观冷静的论文电影。然而趋势被结尾情绪化的影像处理取消。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1969年的五一三屠华骚乱,影院和戏班两种舞台讲一种华人身份,两个叙事时空控诉一份历史伤疤。只是拍得太笨了,控诉得太直白。要很认真看才能看进去。张吉安似乎还没有找到如何处理这个题材的关键。
金马No.1好沉重好精彩的电影。万芳的片尾曲太好听了。“我想要用温柔的方式来说这个故事。”
太挑观众了知道这段历史还不够最好还要有生活经验东方含蓄压抑的表达完全没做功课去看会很磨人很痛苦睡醒后本就人不多的场次人走了一半
核心信息太依赖广播和字幕,造型感,符号化,姿态感东西太强。生活质地和落地叙事太弱。徒有其表。@金马60-信义威秀
4.5。說在前頭,如果今年金馬bp給了五月雪,我會覺得實至名歸,兼具人文關懷與歷史意義。頗沉重的電影,而且有觀影門檻,建議觀影前先了解馬來西亞1969年的513事件,在馬華人(娘惹人)與馬來人的政治與民族衝突。戲曲在電影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曲《竇娥冤》道盡竇娥的冤屈和悲涼,竇娥的恨與悲化作六月飛雪,那這部五月雪便訴說了513事件背後的血淚。以戲曲為橋樑,讓這個歷史的傷痕癒合。萬芳的片尾曲非常美,詞特別好。萬芳的角色份量很重,幾乎可以說是女主角了,報名女配感覺勢在必得,最後在墓碑旁邊那段戲演得太好了,我有被她感染到,算是整部電影的高光片段。張吉安的鏡頭非常平穩,淡淡的訴說著國族歷史與情懷,把鏡頭對準在小人物上,對於個人情感的放大,消減了觀眾與這段歷史的距離。50年過去了,從來沒有人忘記
3.5另一种伤痕影像
立意值得肯定两幕整体的呈现效果似乎吸引力还是不足片尾如此强烈的情感输出个人觉得反倒减分了;hkiff2024
威尼斯补标,第一折着重讲述“失去”,交叉出现的马来西亚传说中记载的人物,又为这一人祸带来一层悲天悯人之感;第二折“阿英”则为“缅怀”,万芳饰演的当年的幸存者来到公墓为家属祭拜,多年来流转各地寻找父亲和哥哥的碑而产生的疲惫布满了她的脸,最后在长镜头中的痛哭也令人无限感怀。张吉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两部分的情感,承袭首作《南巫》对民族文化的探讨,他此次落脚在民族史与社会变迁上,格局更为宽广,他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暴力镜头直接强调大屠杀的恐怖,而是用很多细节来表现人们常年累月受到的心理创伤与惊惧,如滴血的车底板、下意识捂住脑袋、等等,都在强调屠杀的惨无人寰,缓慢沉稳的镜头与叙事节奏,消解了国族与身份认同这些历史框架的宏大意味,为“华人离散”赋予更具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思考。
以受害者乱葬岗的发现,过去和现在(未来)两头挑。不是悲情城市——吉隆坡一定会说“不”(马来文)。前后两折戏,更接近杀戮演绎与沉默之像(张吉安本打算以纪录片呈现,但有诸多阻碍不利)。杀戮演绎,是为戏,虎与象,火光与血光,唐山杂曲的唱大戏与《马来纪事》的洗脚水,冬菇的现学现编,苦情《负心的人》。戏作真假,假的叙说,变成了顽固的信以为真,时代还原的全景真城镇,变成了虚构模糊的假,反复轮回,交替上演。沉默之像,是为石头,无名姓的墓碑,随时被推倒的荒冢土堆,麻风病一般不可碰触的杂草和记忆(发现伤口,暴露,危险!)几乎令人觉得要一言不发到底的万芳。沉默与否,只为记得。一些影迷难以消化大戏、信仰(迷信)与祭拜(迷信plus),但这确是华人之所以为华人之根深所在,否则乡音一改、头巾一戴,就差一起:马来至上
有必要但不必是这样,这个剧本已经简单到不行,还怕大家看不懂一定要再讲一遍答案,不是强调事件而是自己不自信。第一章有受椒麻堂会的影响(浅景深舞台化),又似乎要以戏曲(音乐剧)的形式呈现,辅以擅长的神秘和隐喻,比较诡异,第二章就真的划重点一样直给,观感直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