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杀鸡事小,失节事大,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葬心牌坊。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6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杀鸡那一段的配乐和剪辑,既原始又激情。。比起现在的电脑剪辑,感觉手工剪的片子很有时代的厚重感。。还有那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淡入淡出,重叠效果。。哇哇,香港新浪潮!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文人电影但骨子里很坏很黄,女导演要把中国人的那份压抑含蓄尴尬全释放出来,用果和水甚至最后的织布机一上一下指代性。摄影居然找了印度雷伊的御用拍的还真有些水墨画的书卷气,乔宏年轻时像好看点的陈建斌,立了牌坊的卢燕演的是真好,杀鸡挺猛的。北影节资料馆。
的确有《小城之春》的感觉,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