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FF4//开头的电台比较好玩,有种向一切开火的快感。后面的剧情就比较平庸了,结局更甚。典型好莱坞卧底爱上反派的戏码,感情传递还比较细腻。
...我竟然抱歉地睡着了,着实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而且观影过程还很紧张
很特别的政治惊悚片但也很Costa-Gavras。除了猎杀黑人一段之外,片中最恐怖的部分几乎都是在很日常和私人的环境里展开(比如男主提到前妻之死一段),这种平静基调让这片的观感很disturbing:看似正常单纯的乡间生活底下是代代相传深入骨髓的极端种族主义,人人前脚去教堂后脚杀害非白人跟吃饭一样平常,连几岁孩子一开口都是种族仇恨。男女主的线是相对比较套路的卧底戏假情真戏码,女主的心路历程很王佳芝(李安看过这部吗猜测看过),本质是被各方背弃的缺爱小孩所以把被爱的需求放在首位,虽然最后还是做出了符合职责的选择。结局很喜欢,丝毫没有大快人心而是让你跟着已经不在乎正义和生死的孤独女主一起遁入虚无(色戒真的没参考这部吗)。片子细思极恐的调子持续到了结束演员表出来,女主这么回去大概率会被杀的吧。
你選擇愛還是政治理念?喜歡臥室床的場景,很愜意,起床就能看見鄉村風景。我知道他永遠會選我。豆瓣譯名「魔鬼的右手」很莫名其妙,只是來自最後一句台詞,跟片名劇情都無關。
意识形态与个体叙事的分裂将影片推向伦理学危机。在《魔鬼的右手》中,加夫拉斯以法国的敏锐程度发觉了分裂的“美国”能指,女主角被设置在如此的伦理学情境中:她必须/被期待在具身的身体爱欲与他者的苦难的身体之中选择后者。集体责任变为了一种压迫,在80年代末美国拍摄的影片之中,道德和身份的边缘人物被赋予同情。另一方面,观看者被置于与不道德的存在及其言论如此接近的位置(哈佛感官人类学实验室的《食人录》则是这种情形的极端状况)。触觉性质的影像挑战了视觉的伦理。而全片可以被视为一个反讽版本的SH主义现实主义叙事:无论如何她最终还是做了,但在她臣服于这种被齐泽克称之为“罐装仇恨”之后,《魔》开始彻底变为一部加夫拉斯式的政治影片。
【第四届圣狗国际电影节(GIFF)】第九部∶科斯塔-加夫拉斯导演冷门之作。开篇时分的享受,舒适的场景调度,流畅的剪辑,爆粗口的台词文本,电台里一个老头的絮絮叨叨,成为了转瞬即逝的美妙时刻。剩余部分的乏味,女特务爱上坏人的老套故事,人物间的明争暗斗,言语间的反复拉扯,勾勒出冗长缓慢的单调故事,找不到叙事的中心,失去了仅有的耐心,没有意味,无法思考,淡然落幕。老人失去过往,年轻人失去了他们的农场。
犹太主播求仁得仁残招杀害,女人枪杀爱人避免铸下大错,枪在推动剧情营造高潮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斯塔-加夫拉斯拍得一板一眼,就是无聊得很,越认真越无聊。
太政治了看着很烦又紧张又无聊也是一种奇特的体验
属于那种,貌似正常实则看得让人胃疼的片...
80年代美国主流叙事电影的政治化。科斯塔-加夫拉斯(政治惊悚片最著名的代表)。整合左派政治和古典叙事电影且在商业上取得最大成功的类型,政治惊悚片。情节往往建构在对一个真实官方丑闻的调查之上,这个丑闻在片中或被冠以真名,或仅作轻微掩饰,为观众提供了类似侦探片的兴奋刺激,以及通过借揭露真相所带来的震撼。使用新电影技巧(瞬间闪回、慢动作、定格、手持摄影机)营造出悬疑和动感极强的枪战动作场面。无资源
至今已觉不新鲜。片名倒是译得挺好的。
6.5美国西部版《窃听风暴》开头最精彩,从广播蒙太奇中的远景+语言迅速奠定政治背景基调,到人死,触发事件,淡入淡出蒙太奇接上稻草人给人抛尸错觉,然后接男女主角见面等等,非常不错。但中间实在一般,在揭秘男主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兴奋的点了,但也算是一直成功地保持着紧张氛围,而且最后偷了懒,用小孩单纯这种无限解药来救场。
爱上了罪犯
田园农场的场面印象深刻。
可怕的反恐三级片,小镇反讽
2.5。典型的FBI女探員臥底,心理素質不佳導致行動失敗的Cliché.....弄俗了“激進種族主義”和“反錫安主義”於國土安全議題的探討。從小對孩子洗腦種族優劣這點還蠻可怕的。
晕乎乎的,男女主角都很有魅力
表面风光的男主人公竟然有这样的一个癖好,有点美国恐怖片的味道。
枪是魔鬼的右手
不合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