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sevenpl
那是1982年的普通一天,有的男孩发愁该怎样表白,有的男孩懊恼该如何坦白。没人关心叙利亚和巴基斯坦的飞机为何在黎巴嫩的上空争斗,反而为明天不用上学而开心。那是1982年的黑暗一天,外面的世界在争斗,里面的孩子在考试,争斗与考试仿佛都没有结束。倘若泰格龙会拯救世界,还好我们都没有浪费彼此时间。
#Cannes22NO.367/10Justtherightamountofscenesaboutthelifeofthechildrenandthebigpicture-thenationalofstatus.
用期末考试的一天来讲述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小朋友也搞倾城之恋啊。可惜太多强行设计的桥段了,让我怀疑导演可能真的是小学鸡...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一段真实的历史。1982年,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在黎巴嫩打响,黎巴嫩国民也因政治观点不同分成数派。电影聚焦于战争开始的那一天,也正是贝鲁特郊区一所小学期末考试的日子,聚焦那天在学校内老师与孩子之间各自发生的故事。老师们为支持谁而争论,为家人的安全而担忧;孩子们则萌动着稚嫩的爱情,相互之间也在争斗。教室之外,轰炸声、枪炮声在不断响起。这是让他们刻骨铭心的一天。电影控制得很好,拍得非常安静,没有过多煽情。孩子们的表演上佳,主角女教师也颇有水准。查了一下演员娜丁·拉巴基,竟是《何以为家》、《焦糖》、《吾等何处去》等片的导演,真是极有才华。
2ndHIIFF12.4放映场少年心事与国家之忧,在海南看的第三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明天不上学?太好了",可是有没有明天都无从知晓。憧憬泰格龙,教室里的和平鸽,平民百姓想要的,从来只是能偏安一隅的闲适。7.5
简洁,清澈,像《小鞋子》,炮火之下,关注投向最纯粹的生活期愿。
童年回忆与桌下炸弹。
3.5
#2ndHIIFF
战争恐慌下的校园一隅,近在咫尺的炮火哪有小小的爱情重要。娜丁·拉巴基演的可真好,把大人们强装镇定的状态演的丝丝入扣。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天真想象极度戳人。可以和TheOrphanage的结尾相提并论。
成年人的感情在战争和政见分歧面前被炮火轰碾成渣,小孩子则忙着在战斗机正下方捍卫爱情和友谊。对五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战争是可以召唤泰格力来对抗的。“明天真的不上学吗?太好了!”三星半。【2019.12.05海南电影节
大概想要小孩视角的平淡的考试暗恋校园生活和近在咫尺的坦克、轰炸、空战、炮火的红光被画笔下TRIGON的光芒盖过的瞬间的对比,但实际呈现效果就是除了最后都很……平淡…
以童稚角度看1982年黎巴嫩上空的戰雲,即使炮火近在咫尺,始終不比暗戀那點小事重要。不須渲染戰爭慘酷,也不必依靠大場面懾人,只以兒童世界的單純作對比,反戰的主題已足夠明確。
结尾稍微有点仓促
基于真实事件改变,黎巴嫩历史上黑暗的一天。典型反战电影。影片最后,象征和平的鸽子,飞入受战争影响空无一人的教室,画面泪目。导演选择儿童视角,去试图呈现军事冲突下的1982,一所学校的不安。学生、师生、亲属、同事、朋友间的情感,反衬战争的冷酷、冰冷。当一群即将毕业的五年级小学生站在校车里,望向窗外被战火摧残的城市,虽然没有近距离的正面战场,但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带领观众去反思战争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片尾二维动画,给予了主人公对于和平的渴望。孩子间的友谊令人动容。学生时代的悸动,可真让人感到怀念和憧憬。#HIIFF
时值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所基督教桂格教派的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片中女教师的扮演者娜丁·拉巴基演而优则导,2018年执导过高分作品《何以为家》,同是不多见的黎巴嫩电影,建议观看!
象征和平的鸽子停歇教室外面是彩色的天空(1:41:04)
#2ndHIIFF#一天之内看了两部黎巴嫩电影,还都是关于战争的。同样没有大场面的描写,从小处聚焦底层人民尤其是孩子因战争影响生存状态的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课」。NadineLabaki真是有才,能导能演。另:长焦+镜头特写拍孩子是明确的选择。
第一次看主创到场的电影,看完第一反应就是打五星。片尾曲很好听,结尾的画也很感动;“孩子们是简单的,他们有什么说什么,但成年人是复杂的。”导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