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意义大过影片本身,基本算浮光掠影,去的都是最好最豪华的酒店,逛的都是寻常的景点。把中国篇和日本篇拿出来对比很有意思,中国大陆当时太穷了,火车道边还满是田野。
Michael很幽默,最可贵的是当时只是无心的记录,却从各方面都能成史料,比如1988+1年中国的学生运动,比如当时的风土人情,记录太重要了。只是80天内光是在交通工具上就花去太多时间,加上丫净住好酒店,和平饭店什么概念!这旅游也就是坐80天车和船。
巨蟒和题材都喜欢!充满了调皮和欢乐~也好想出门旅行了。第五集他去到广州住白天鹅真是!!还有沙面!好有感触啊!http://www.huangyiyu.com/Home/emule-links/jlp/bbc-michael-palin-around-the-world-in-80-days
又怀旧又真实。坐小船横渡印度洋那一段十分硬核。到达我国的时候正是微妙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纯真美好。很多让我回想起1991年跟爸妈坐船和火车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旅途,那个时候的生活很简单但也有点艰苦,八十年代到底值不值得怀念呢?我心里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真的挺不错的,虽然推荐同事看他们都不屑一顾,因为事经变迁,主持人游览的城市现在已经不是20年前的样子。我依旧很喜欢看,它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未经渲染的国度
有些匆忙当年中银大厦还没建好印度船上听着随身听摇摆的老船员令人难忘
Palin游记片的开山之作啊
88年的香港、广州、上海,88年的BBS纪录片制作水平……真的得说中国进步了,赶英超美不是梦想………………
喜欢早期BBC的主观纪录片,虽然没有想象中的Pythonesque,但无论是镜头还是旁白都突出了一次经历而非介绍宣传。而且这种经历也不是由景点、奇观和美食组成的孤立亮点,80天内在各个目的地的匆忙衬托了船运和铁路的漫长,旅途在时长与情感上都占据了极大比重。纪录片不断安排活动与对话创造看点,但比起本地体验,无聊的种种节奏更能让我觉得身在别处。陌生或熟悉感与地点的对应往往难以解释,不清楚自己应该更熟悉三十多年前的伦敦还是上海。比较不妥的大概是营造帕林单人旅行的错觉,虽然承认了随行工作人员,但镜头里总是一个老练而孤独的白人探索者形象,他的一些闲聊话题也没什么意思。
初中课上看得
一路还挺欢乐的,尤其是遇到BasilPao之后。可惜基本上不是在赶时间就是在海上无所事事。80天带了一包书去不嫌重的人啊!印象最深是Gilliam让Michael捎一个瓦铛,结果Mike直接在火车站上房揭瓦……最后Gilliam拿到还问“唐朝的吗?”以及最后被问“在BBC扫把壁橱里躲了80天感觉怎么样”大家真是太坏XD
这里面有1988年的香港、广州、上海,还有非常现代的日本。在第六集《远东以东》的开头,坐在沙逊花园里,MichealPalin说「我怎么能使你相信我现在在上海?」和繁华之地比较,当时的上海确实只宜怀旧,和着和平饭店老爵士乐队的音乐……
Howard大二的英语教材
AroundtheWorldin80Days(1989)
8。2022.6.26/@Ivan/就是感觉行程太赶了,最喜欢他在dhow上的一集。
俱佳!第五集China部分的怀旧感和真实感是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最棒的纪录片作品。一个时代刚开始,那种无法掩饰的生动,太引起怀念。
后半程几乎就是简单的赶路了……虽然比百年前航运班次少了,但航速进步肯定在跨越大洋时会快很多啊。以及日本那段简直是《迷失东京》,男主长得也像
很酷,在不坐飞机的情况下大部分靠坐船和火车环游世界。当然了这一趟旅游大部分是蜻蜓点水,而且看起来bbc也是资金很充裕,但看看1988年时候的全世界(包括中国)也是很有趣。男主喜剧功底确实不错,让纪录片也足够轻松
又名,八十天为寻找交通工具和适应落后的交通工具疲于奔命。佩林受BBC委托环游世界,学习凡尔纳笔下的菲利亚,从利物浦出发,八十天之内回到利物浦,然后他就这么干了。拍摄于1988年的最后三个月(这不恰好是我刚出生的那三个月嘛!),最宝贵的一段历史资料莫过于在香港登陆后的观察,这里的天星渡轮和格拉斯哥巴士,发达的博彩业和人们对跑马的狂热,然后沿着珠江口坐船,在广州的餐厅挑选并品尝蛇肉,以及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江西到上海,跟做生意的中国商人对话,在火车上点歌,播放莫扎特,哈哈!上海和平饭店的美国爵士乐演奏,接着是一周一班的轮船到日本,体验时速240公里的日本子弹列车,尽管只是浮光掠影却都很有趣。
虽然就是走一遍,但是就是觉得好神奇的。埃及的亚历山大,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波普文化;到孟买的船上经历很难得;印度好神奇,会英语的人多;香港发达;看到那时候的广州上海好神奇呀;到了郴州站,捡了块瓦片,哈哈,小时候我家的住的土房子就是盖瓦的呀,好像下雨天有些地方是会漏雨来着哈;上海的FEEL还是那样,现在看,中国进步真的快呀;日本真发达,就跟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里面的一样;美国确实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