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什么鬼???
#72ndCanees#影评人周展映+金摄影机资格。也是惊喜之作。影片有一个极其美妙的开头,另外波黑战争早已是前南各国电影的滥套乃至必备情节了,而这部电影竟然还能找到新奇的角度,真是不可思议。影片一直才采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摄影师或者人物化的摄影机的用法也很新颖(当然不免还是有一点笨拙了,但是实现得很不错!)。虽说喜欢但给不到满分的主要原因是当B故事真正建构完成的时候,往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开始混乱了,实在是觉得特别可惜。但是必须提出一下,B故事(Alice此行的真正目的)写得技巧很高超,因为波黑战争其实并不能真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这恰好跟隐藏的B故事在结构上是对应的!!!再加上难得的是B故事确实很感人!
看呆哈,勉强三星,希望她以后多拍戏商业喜剧片吧,不要整天苦大仇深的
跟着呆哈去旅行
繁杂混乱的公路电影,再加伪记录/历史背景套用;不做功课,仿佛就只能陷入AdèleHaenel的静赏之中。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世保持疑问,看的时候同样陷入这个故事走向上的一头雾水。这种“寻源”故事需要一个抓到人的点,《到达挚爱》有,但这里没能找到。
微创新性,伪纪录片模式表达的一种新尝试。作为第一部长篇作品完成度让人满意,青涩度仍在。非正常“鬼片”。最后结尾的景色太美了。
展示了低成本电影如何轻盈地处理大历史,并同时完成时空穿越和进行形式上的尝试。有个持摄影机的人一直未露面但是被不断提及,他的在场决定了片子破第四面墙和手持长镜头,并开放了讨论空间:战后的年代,我们到底在记录关于(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什么?
还挺厉害的,换了个好玩的角度讲波黑战争,虽然后半段有点混乱没做好,但还是很动人!
屠杀后,男人男孩都死了,女人们活了下来。疾病和死亡的威胁前,男人的脆弱心灵寻求安慰,也是女人带他去别处,给予他扶持与安慰。在别处,在别族经历过血洗的地方,讲述、体验甚或带入别人的苦痛历史,即使是真诚的,也难免显得刻奇。
伪纪录虽然已经不新鲜了,可这里的伪纪录把真实虚构,荒诞和日常融合地相当好,好笑之处又有些伤心,还从不经意中道出其电影观,“你是在拍我还是在爱我”?。重走与复活,拍死人与拍活人,如此还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加布里尔与群山》。结局似乎归于一种天真的浪漫主义,略有刻奇,也是可爱的。一个国族的伤心过往与遥远的个人之间,编织出这样一个故事,剧作有功力。
5月戛纳影评人周放的片子,女导演处女作。豆瓣上只有七条评论,夸的多些:创新;也有骂的:啊,什么鬼!我赞同后者。
是怎么做到既可爱又厚重的?真好!期待这个女导演
什么鬼...要拍好只能换一个男主角——萨沙·拜伦·科恩
Adele太可爱了。
实在难看……
和前作相近的短片创意,加上一个伪纪录的形式就成了长片。体量的扩充实际上归功于foundfootage形式本身的拖沓,然而foundfootage似乎就只是为了凸显出一个“无言的观察者”而已,如此随意地调用形式,颇有几分买椟还珠之感。
除了结尾的设计有那么一点加分,前半段观影体验很糟糕,一度想中途离场。对于这类沉重严肃的主题,手持摄影和伪纪录片可能真不是一个合适的表达形式。@HIIFF2019
按谢老的话我是属于还觉得挺好看的那一批人?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我对某人实在没有任何抵抗力跑到波斯尼亚找前世这种事只有法国人才能干得出来把这件事拍成一部纪录片再连环套拍成一部电影那更只有法国人能干出来此导演可期
就当是看Bosnia风景片
“我战火都经历了,你抽支烟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