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83柏林全景单元费比西奖。有些歌词还是不知道意义为妙,有些秘密还是深埋在心底为好。打乱叙事顺序,专注于情感的漩涡而不在道德上作文章,这点来看已经不落窠臼。人生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终有一死;然而死大同小异,生却各有活法。
无比怀念柯南伯格向的维伦纽瓦
#迷情漩涡#如果当初先看了这部,再看焦土之城,银翼杀手2049,很多东西都能看懂和搞清了。关于生命的创造与毁灭,延续与重生,隐藏在丹尼斯维伦纽瓦一系列爱情片,剧情片,战争片,科幻片背后的,是他一颗探讨哲学与生命伦理的野心。绝对可以称其为当代最具有哲学魅力的一线导演。
女主好漂亮w(゚Д゚)w,案板上讲故事的鱼让人印象深刻,慢条斯理的叙事并不能掩饰焦虑的气氛,导演恰到好处的把握将年轻一代迷茫、失落、缺乏目的性的生活状态暴露的很充分,总之一句话,维神牛pi!
维伦纽瓦的步起得很好那条说书的鱼绝了
3.5。很愉悅又不做作的的偶然與巧合。那條自嘲娛人的醜魚戲份應該再多一點牽連。Marie-JoséeCroze正姐無誤
此片和《下一层》之间竟然隔了整整8年,个人觉得是维伦纽瓦《宿敌》以外的二号佳作。
以极简化的叙事,去呈现狂乱、充满挣扎的文本,这可能就是一些评价所诟病的“维伦纽瓦叙事能力差”的原因所在,而事实上情节简单绝对不意味着叙事单薄,这一特点即使到了现在的好莱坞时期依然不曾改变。精神分析与宗教符号勾连古典乐与摇滚,色彩运用对情绪与叙事的把控浓烈而大胆,手持镜头用的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女主在沙发上醒来,落地窗从室外景色的“相框”瞬间变成一片光亮的“银幕”…你告诉我这叫“单薄”?这叫“乏味”?您不愿意去思考,不代表这个作品没有表达。鱼最后那句话倒给我整笑了,维导你到底想说我们都是啥啊?
并不像屠板上垂死的丑鱼说的那样“这是个美丽的故事”,观影后的第一感觉是很不舒服。叙事和镜头冷酷又尖锐,却又在努力在荒诞中制造“温情“——如果那如同海洋泡沫般的不解泡沫算是的话。一个怀揣着秘密的女人与一个对她秘密知根知底的男人一笑泯恩仇甚至相爱,老天,原来这是个童话。
85分钟版本高清修复版下载(自网络)截图再看导演系列
狗血的故事,质感还不错,配乐怪怪的。看到了同款motol2000。好奇国内堕胎后怎么处理的。
原来维伦纽瓦早期的电影讲述故事就那么强了,而且女主角都非常有特点,很耐看。电影确实有点诡异,导演的个人特色很显明。
爱上了杀父仇人,这可怎么办呢?
多次的非線性的剪接,但又不覺得有任何違和感。那條會說話的魚的戲真的太奇怪,極其類型風格。(如同之後的《宿敵》)前二十分鐘不知在搞甚麼,後面進入正規還可以。潑骨灰那場戲很爆炸。
维伦纽瓦长片补齐。但我都忘了我在看一部维伦纽瓦了。本质上是低配版《蓝白红》+《21克》。
看导演前作总是非常有趣。维伦纽瓦很神的一点在于,即使节奏再慢,剪辑再新浪潮,隐喻再奇怪,他也能把故事讲明白,还能把一个很狗血的故事讲成某种人类史诗的碎片。
很喜欢维伦纽瓦早期的电影风格。观感好于上一作。很《蓝》。镜头感很浓。依旧是像戈达尔式的跳接。摄影风格在两年内飞速提升到接近现阶段的水准。大特写往女主脸上打特别美。叙事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一些。简单自然的故事和巧合。很多哲学深意表现才映照现在的维伦纽瓦。生与死。女性视角。只能说这部太合我口味了。
出乎意料的喜欢,维纶早期电影青睐符号指涉以及概念化用。在《8月32日》中就直接以片名影射日程规划外的特殊生命体验。而在《迷情漩涡》里更是将“鱼”做出了多重意义指涉,首先用鱼脱离海水被捕暗示女主性生活失调(鱼水之欢),其次又用鱼腥味寓意女主杀人后的心理愧疚(车上闻见鱼腥味),最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形成的相对性和与死循环最终被爱情所消解。并且,维纶在这部电影中将概念符号所指涉的隐性文本与显性文本进行倒置,而形成了一种随心所欲的质感和人物情感逻辑全然浮空的无限游离可能性。从这部电影就能看出维纶的天赋异禀啊。
简单的故事,一贯的欧洲干净性冷淡风格,牛蛙扎实的叙事功底已初露端倪(女主朋友抱怨章鱼不新鲜,不新鲜原因是女主撞死大厨,导致当天无人挑选优质章鱼,瑞典渔民用鱼喜欢听得音乐声波做成渔网捕鱼)
在风格化影像和清晰的叙事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虽然平淡,但是足够顺畅。非线性叙事的段落运用得很自如,一点都不让人难受。丑鱼的段落稍微多了一丢丢。后半部分比前半的力量感强多了,好喜欢关于骨灰的这最后一段戏。色调很漂亮,很有一种北国的海洋水汽。牛蛙真的好适合做商业和艺术电影中间走钢索的人喔,三星半加一点感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