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之后,托尔斯泰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长室弥留之际,有没有回想起《伊凡•伊里奇之死》:…没有死,只有光…
美工美工!
想看找我
"whoareyou...whatareyou..."
首先老塔不会怼着女性从上到下摇一遍
他吐出最后一口气像绅士一样地离开死亡终于完了如果有目的地活着生命应该在目的达成之后终止...
灵活自如的空间转换,外部与内部的交相辉映,一阕叩问生命真谛的挽歌。
与索科诺夫的《第二层地狱》一样,都是关注临终之人,但本片表演性更强,也就从临终时的客观层面更接近了真实,主观上(伊凡.伊里奇的幻想)则赋予了电影思辨的膜子。
如果人没有目的地的活在这个世上,那么死将是一种解脱。
压抑幽室密闭用光非常好
脑袋尚未清醒之前,别碰先锋作品。'水晶球是童年时期的自己的映照'。
生命在于冥想,但生活的真谛只有在受到死亡的启示之际才会显示出来。对于伊凡来说,死后灵魂获得拯救是生活的终极意义;对于哈里来说,生活的终极意义是对往日的回忆。死从不可笑,可笑的是生前的一切将随着死亡而化为乌有。
简介里博尔赫斯什么情况--
四星半。根据托尔斯泰原作改编。凯达诺夫斯基作为塔科夫斯基的学生,深度比他的老师略欠一点(换句话说容易看懂),但形式上的先锋性多了一点(我猜塔科夫斯基并不喜欢)
沉闷的空气,黑白色调,闭锁的房间里,等死
没有死只有光
死亡本身是虚无的,并非如何看待死亡,而是谁在看待死亡的问题。
生之欲,死之光。
构图和用光很棒
临终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