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太重要了,丰富的细节使这部片子仅仅靠讲述就让人感受到战场的可怖。
场景太少,净是讲述,不看遗憾,看过后悔。总之下错片了,想看澳大利亚版的加里波利
影2062:一人指着坟墓,他说:那是政治;然后指着尸体说:那是外交。乔默里诗样语言记录着战场。从这边战壕走到敌方战壕,你的脚不需要离地,因为遍地都是尸体。长时间对峙后,双方都会相互尊重。能暂停交火埋葬腐臭的尸体。这是一战的可贵之处。
冗长的纪录片,跳着看完了一遍。前人的血战,后人的无聊。
协约国以为只要军队一登陆,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就会挂出白旗,可他们忘了德国人不是吃素的。有德国军事顾问,入侵的又是土耳其的本土,再加上协约国的轻敌和愚蠢的指挥,最终这里成为了东线的绞肉机。自从有了马克沁机枪,进攻方往往损失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多数鲜血都流在徒劳的进攻和冲锋中了,然后是阵地战堑壕战的对峙。疫病和缺医少药折磨着士兵们,和敌人的近距离对峙让士兵们意识到敌人也一样是人,从而产生了某种敬意。成千上万素不相识的人被政客驱使着互相厮杀,血流成河。在这方面,土耳其人还算死得其所。
澳新年轻人上前线,还想着异国冒险,而土耳其人上前线,就没想过回来。另外JeremyIrons的声音真好听
有深度的战争纪录片,从两个角度讲述了加里波利战役的故事
拍得非常OPEN,和加里波利半岛上的土耳其战争纪念碑一样。战争的残酷对交战双方都是相同的,是句陈词烂调,却值得一讲再讲。还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死亡的恐怖和惨烈,比如对亲人与国家的情感,还比如战场上每个士兵都是一位母亲的儿子。盟军的加里波利之战除了战略上的考虑,还有更深的特别意图,是基督教世界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可惜他们根本不懂土耳其人,更不知道即将失去国土的士兵会做什么。“没人在意死伤的人数,如果我死了,就跨过我直接过去,如果我受伤,不必在意我,我也会这样对你。”
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消逝在这弹丸之地,他们是谁的儿子又或者是谁的爱人,最终都化作了一抔黄土;战争的间隙也曾有过人性的光辉,但多半都是惨烈的屠戮,几万人的死亡只换来战地几百米的推进,而这短短的距离又被反复争夺;是什么驱使着人们慷慨赴死?战前无视情报的英国政客单单只是辞职就可以逃脱罪责?书信,照片和影像,哪怕墓碑也只留下了一部分记忆,更多的生命籍籍无名的被时间吞噬了
至少9分,扣1分是因为战争实况录像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