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获诺奖大作家的生活烦恼,数码跟拍伪纪录质感,故事主角换成中国的莫言,也许也可。故乡就像里面总是故障抛锚的汽车,不是想象中那般田园牧歌;不成功别回乡,人人当你是撸蛇;成名有钱也别回乡,人人当你是神,拜求若不应,恨你入骨。非得回乡,最好是锦衣夜行,“轻轻回来,不吵醒往事。”
以不断出现的戏剧冲突推进故事,塑造主人公及群像,其间各种揶揄荒诞,讽刺自嘲,荒唐扭曲,看得人欲罢不能。影片看似呈现着故乡对作家的二次绞杀,实则是遭遇创作瓶颈的腹黑作家的一次心脑刺激,因为了解故土,他一反常态,谦虚低调的回去,果然贫瘠狭隘逼仄的故乡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思宝库……
1.真实。2.想看莫言的影评。
新年第一部。是得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穷山恶水出刁民呢?还是获奖5年,才思枯竭,创作停滞,只能趁机向故乡的库存再次索取,重新消费了一把“我老家那些愚昧落后丑恶的事”,向文明社会的文明人士献媚呢?作家说了,没有真相,只有解读,全看你愿意相信哪个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都足够黑色。
老乡制作的PPT笑到泪崩。
结局高能,文化人比文化厉害啊,乡愁什么的都是扯淡。好想@国内电影人,“莫言返乡记”可以提上日程了...
1.观影这么久,第一次被导演布置了家庭作业。结构+小说形成的虚虚实实,真是太棒了;2.揶揄讽刺抨击的力度走隐隐作痛的路线。
阿根廷土味,一场突如其来的mindfuck
这部片的高级之处在于一边讽刺了乡民们的愚昧,一边又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自大,这正是现时代所有逃离了故乡的我们所面临的困境。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后期剧情转折太快,男主的转变不够明晰,似乎再多半小时节奏更佳!
南半球最骄傲的阿根廷人,自黑起来简直不是人
“回不去的故乡”向来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可是正如电影所说,现实完胜虚构,“回不去”是因为不能吗?不,实不想也。脑补出来的情怀只能让你站在远处感动自己,一旦走近,发现那里粗鄙依旧,野蛮依旧,就只有落荒而逃。
人生的热闹,你都知道。从皇室手里接过诺贝尔奖、从镇长手里接过杰出公民奖。人生的尴尬,你都知道。坐在飞机上听到广播里自己的名字、录着电视节目猛然插进的广告。人生的莫名,你都知道。你要给同乡少年买轮椅、去赴陌生人的邀约。衣锦还乡,故居作他用墓园已荒芜。唯独这份乡愁安放何处,你不知道。
满分的剧本,结尾两场戏将故事升华到顶点。创作与解读,人性与神性,不在一个维度,往往是牛头与马嘴。世界对不住我,我也对不住世界,世界消费我,我也消费世界。很魔幻,很现实。[B+]
节奏完美,毫无拖沓,各种嘲讽到位又不夸张。对于作家来说,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又到底有无真假呢?你很难说导演的才华如何,但你得承认这份灵气。确实很聪明的故事。
无意中伤,但是脑子里一直伴随着电影,想象莫言回到高密的情景,然后就不由自主的笑了。
继戛纳的荒蛮故事之后,威尼斯竞赛又诞生一匹阿根廷讽刺喜剧黑马,对小镇愚民嘴脸的描绘鞭辟入里。一位获诺奖后衣锦还乡的旅欧作家,先后受到万众膜拜的待遇和丑化家乡忘恩负义的唾骂,其间还有陷入拮据境况的冷幽默,被发小和初恋的女儿推倒的闹剧,以及作家内心憎恶和同情的纠结。男主演技很棒
又一次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以章回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故事,中段大量的讽刺信手拈来毫无预兆,从作家与老友及其妻子、女儿四目相对开始,矛盾就已经激化到顶点,因此结局的枪声也就并不意外。将本片跟《追捕聂鲁达》对着看会很有趣,这个世界对文人的态度从未改变。
四星半。虚构遭遇现实,概念遭遇生活,解读遭遇误读,文化遭遇野蛮。结尾处理太屌。
黑色讽刺。作家厌弃着家乡的落后愚昧,但家乡的年少经历中又是他的创作源泉。获奖后多年作家突发奇想接受邀请回到阔别四十年的小镇,一开始的热诚仿佛是惊喜,但随之发生的逐渐撕开了它的真面目,还是那个令人想逃的家乡、镇和人。最终,作家死里逃生带回一个子弹的伤疤和新的创作灵感.....新书出炉
无关距离、时间乃至情感上的割裂,而是一个人永远无法真正离开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