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金色滤镜+斑驳的光影,画面超级漂亮,内容却有些空泛,父子始终以“亲密距离”拍摄,暧昧至极,总觉得下一秒他们就要疯狂地做爱了
观感非常奇特,整部影片采用黄色滤镜和柔光处理营造出一种复古和如梦似幻的观感,人物对白如同耳边呓语般如诗如歌,片中描述了一段非同一般的父子情,但却没有突破伦理道德限制,父子情始终遮遮掩掩,儿子受虐于自己的情感纠结之中噩梦连连,唯有在噩梦初醒的夜晚才感受到父亲让人暖到融化的安抚相拥。
父子俩都太可口了,为什么还要拍各种有的没的,就给我拍两个人在房间里昏天黑地地做爱就好了啊!
纠结的感情,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冲破世俗的阻力在一起,在梦里他们却彼此拥有。看到了结局才恍然明白影片开始的那场情欲戏的内涵,好美!★★★
先锋派、诗性语言、作者电影。剧情令人想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文译名里的迷情两字真乃败笔,令观众先入为主地有暧昧的联想,翻译成父与子既简练,又可承接导演先前拍的母与子
暧昧的至高境界
看不懂,可能演员也不晓得自己在演什么。(画面美是真的,5年后翻到这片,情节已经记不住了,但对画面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
索科洛夫如塔氏复活,混淆梦与现实,恋父恋子情结。总令人觉得是个政治片,纯粹与否,打个问号。
长评已写在别处,这里不再赘述。想说,这是纯粹的爱,又不仅仅是爱。难怪有影评人说,看过这部电影,所有人都是凡夫俗子。也难怪电影审查委员会说,他们一定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的眼睛。太美太美,也太悲哀太忧愁。父之爱是折磨,子之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不平等。
屁的迷情!根本就是失去妻子和失去母亲的人互相依偎的事情.但是太意识流的拍片风格我只有困意.
父子间朦胧而深情的爱,几段肉搏戏简直让人心惊胆战。我果然还是不适合看禁忌题材啊,画面很美倒是...
挺美的这样的父子在一起都是风景
因为多是在室内空间及屋顶,光线控制要比《母与子》多很多变数。色彩如此之美,构图静如油画。可能这里某些地方的音乐表现力要逊于《母与子》的自然声响。扭曲的画面,但我们真的能说这对父子关系扭曲吗?父爱,是愿施予折磨子爱,是愿受折磨
索洛科夫依舊晦澀,一個與父子畸情無關的敘事,但又最大程度地抽離了故事的可能性,克制的鏡頭語言演進著一個謎一樣的夢魘,線索的支離破碎和鏡頭的曖昧讓影片成為一場無意義的解謎嘗試。或者,它依舊是俄狄浦斯,解構與重新闡釋,兒子在進行一場逃離父權的努力,對於父輩代表的歷史記憶的窺探和回避。
像兄弟像情人一般相处的父与子,是俄罗斯对于苏联老大哥的留恋
军营基情,想到了Bent,开头情欲戏挺震慑,这种向塔可致敬般的片子不受好评情有可原。色调还算喜欢,没有太闷
一种神秘主义。一种梦游状态。之前觉得德尼的《军中禁恋》很怪,看完这部也是一样的感觉。父子确实不像父子更像兄弟或者情人,但梦呓般的故事做不了什么进一步解读。演父亲的很欲,非要形容一下就是他要在平行时空西西里,会有很多人给他点烟
……………………………………==
第20部索科洛夫。1、如油画般华美的昏黄画面、柔和的布光、梦呓式的呢喃对白,在弗洛伊德式的结构下是另一种父子情感的解构,与其说是性,其实更像依赖。户外场景比例偏离的异常扭曲,天台上被拉长的细斜倒影,晨曦破晓继之日落西去,索科洛夫让一切现实都浅尝辄止,借由时空上的恍惚和细节上的抽象述说一种近似神话般极致的父子情谊。2、若即若离的女友/如镜倒像的男子/密似手足的玩伴/未露声容的母亲共同谱成主体叙事和父子关系的联结。父亲终将孑然一身,或在白雪飘临的那个早冬,而儿子的长梦仍在续写。3、窗缝特写分割、森林寻觅彼此。4、“父爱是折磨,子爱是甘愿被折磨,而折磨的爱是因为内心存在不平等。”(8.5/10)
所谓“大师艺术作品”总是太古典、诗意和朦胧,画面干净纯粹,故事艰涩,我看时真没看懂。看了评论后明白了些,但依然不是现在的我爱的片子,只能附和的说声“美”,因为诗总是“美”的吧——不论读没读懂。但有一点,这并非同志片,而就像导演自己说的,“他们只不过比一般父子要来得更亲密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