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德学院】被汪民安的脑袋全程挡了字幕
这片子看得我想立刻去死,就韩国那个自杀大桥上贴的字啊画啊谁看完不想速死呢
为什么会倦怠。如何走出倦怠。谁与韩炳哲共情,而哪些人群甚至无暇倦怠。倦怠是可耻的吗。倦怠是一个真问题吗。从到场人数的空前爆满可以看出,无论有没有答案,大家可能都太累了。
2024.3.24百讲戴锦华李洋对谈自恋,无聊。有声书+PPT+插画=让人倦怠的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都是别人的。《毛毛》有趣,庄子精辟,汉德克沉浸。韩炳哲的理论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但凡有点对于自身所处空间和社会不满、敏感和反思的东亚人都应该想过类似的东西不是吗?把这种复杂的感受和矛盾抽象为几句星座式的概念,让人看了之后有共鸣,似乎被人说中了心事,然后获得一种被看透的快感,认为说者实在了不起,于是作者获得大批的拥趸。嘿,这是不是可以写一本非学院派薄书叫“快感社会”?韩炳哲看起来不太会说韩语。以及,对谈东拼八凑地扯,好像在玩实体哲学。对韩做出了相当多的扩充并说这样大概有道理。真有趣,话说半句最好,总有人替你联想。李洋老师的短视频快乐、对知识的爱的描述令人信服。
一个韩国裔,德国籍,操着法国理论腔,在中国中产中火的表面害羞内心锋利的思想者
1韩当年去德国念哲学是骗着父母去的2韩每年冬天都回首尔(所以对东亚之卷深有体会)3韩最喜欢的电影是《柏林苍穹下》编剧之一彼得汉德克论倦怠的部分也出现在《倦怠社会》核心章4韩认为哲学在当代的作用不是像心理学那样成为一本自救手册(也就是说不是提供慰藉或鸡汤)而是使人觉醒(也就是说是要人痛和清醒的)
能深爱《柏林苍穹下》的人果然需要警惕一下,看完纪录片,发现韩炳哲就是个大写的文艺青年啊,没什么新内容,福柯+德勒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爱欲在六十年代还行,但现在真不适合拯救了。当然戴老师和大旗虎皮老师一直在给他打圆场,把他视为波德里亚和东浩纪一样的人物。不得不说,戴老师真是魅力无限,集智慧、机敏、幽默、真诚于一身,把赞美送给戴老师!
适合搭配最近的新闻服用。在纽约地铁里也常有这种感觉,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大写的“累”。另,片头和尚的鼓打得太棒了!
这个哲学思考靠小破站上参差不齐的翻译水平是很难传达出什么成效的。除了减少自我剥削以外,感觉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了。
韩炳哲长得还挺帅有一点像李政宰自我剥削的自由
3.5//一切都让人生厌乏累
如果没有空虚,艺术和哲学都不会发生;数字景观禁锢了我们,我们也是景观的制造者,自由变成了控制,自我阐释的结果是自我剥削生命;哲学不该是自救手册,它应该让我们迷失方向,发现不同的东西;生命大桥上的公益广告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一些联想:敲土堆——策兰的让一个人从墓中走出,柏林的空多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甚至东亚的倦怠呢?现代性的自恋化联想到上野千鹤子说的女性的抑郁内在,所以女性相较而言对追求爱情更为推崇可能也有夺回&确认主体需求的原因?但again,自由变成了控制。最近听学德语的朋友说到对德语的喜爱和依赖,德国盛产哲学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德语的功劳吧。
你给我ai念书就好了还给我放两张ppt你人怪好的嘞看完立马倦怠了
没看过韩炳哲的书,但这片剪的挺舒服的,虽然感觉没法对他的思想期待更多...
看完《倦怠社会》原著后马上又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是比原书更直白更简单甚至有些生硬地介绍了韩的经历和思想,不过能借此让更多人对思考人生和社会和对哲学感兴趣就挺好
适合给他粉丝看的关注点在“他本人”的纪录片。不过这人确实挺有那味儿看着就带哲学感,加上声音好听观感还行。但我一直还是不理解哲学怎么能用讲课的方式学,听别人讲ta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理论是能学到什么
很早的一个想法:韩国是缩小版的中国。
三星半。
感觉不如直接看书,文字与画面之间没有形成很有意思的对位,前面对韩国的荒谬刻画稍有意趣。以及我和粥都看睡了,足以证明我俩有多么“倦怠”。
可視為對韓炳哲個人經歷與倦怠社會一書核心解釋的梳理,作為沒看過韓作品的路人,有些無從分辨是影像化的呈現選擇了更易懂的入口,還是本人的思考也只停留在對現象的分析上而未曾追問更艱深的命題(似乎都有23333)/韓國的空鏡捕捉和風格化的繪畫有意思/沒理解為啥開頭的德國部分要處理成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