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意义大于它的质量
2019.11.23德国人到现在还在不停地拍电影清算自己……
其实我很想知道要是科林尼没有自杀法官会怎么判
讲故事的技巧已经足够成熟圆润了,无奈后半段的故事实在是太弱了,几乎毫无惊喜,完全兜不住前半段的铺垫。
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历史的民族值得敬畏,庭审交织过去的罪孽,强力的质问,良知的觉醒,很震撼。
1、从沉默寡语的犯罪嫌疑人入手,开始一段抽丝剥茧的律政悬疑探案,前半段调度把控不错,观众有被吸引;2、主角与被害人特殊关系使人物心理情感饱满化,角色刻画成功;3、涉及二战历史遗留法律问题也有社会现实影响力,有思考性。可惜就可惜在最后庭审戏上反方律师教授的心理转变太过勉强突兀,虽然那段用交错时空平行剪辑加强情感渲染以掩盖,但显然为情节戏剧化而刻意为之,且该角色脸谱化较重,缺乏关键描写,显得狭隘短平。
从一部有历史跨度的影片中出现P38手枪起,你就该猜到又要鞭谁的尸了。浮士德的寓言贯穿全片,德国人敢于揭自己伤疤的态度,让他们并没有侮辱伟大的歌德。感谢电影,在黑暗笼罩大地的日子里,你就是光。
德国人对二战时候犯下的错误,一直都在反思。正因为有反思,才能改正,才会进步。
德国是一个严谨、理性的法治国,战后也对纳粹历史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追责。但1968年通过的《德雷尔法案》为纳粹战犯开脱罪行,是其公正的法律秩序的污点。揭开这一历史伤疤的,不是德国人自己,而是土耳其裔律师,反映出德国对土耳其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令人深思的还有对法律公正的思考,法律如果失去公正,它还是我们要维护的法律秩序吗?
有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上百家讲坛的感觉,结尾我仿佛都听到哈特爷爷棺材板的动静了,人家还没爬出来就上字幕了,估计也很是郁闷。毕业论文十五年后,“笔者”(请原谅我当初的无知)已经不去纠结法“恶”不“恶”的事儿了,只愿能如片中那只初心牛犊,保持咬定青山不松口的蛮力,这样当正义姗姗来迟的时候,大家就可能还未曾离场。
前半段悬疑感很好,后半段感觉导演家有事,急着把电影拍完走人,法庭戏推进得既轻又快。hansmeyer战时战后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战时冷血残暴杀人如麻,战后仁厚慷慨友善,而且很难说这种仁善完全是假的。我突然就明白了,当初小区投票换物业的时候,为什么老头老太们前一天还在撒泼打人叫骂,第二天就能牵着孩子温柔地教育其要讲道理。环境裹挟下,一个人如何秉持应有的德性,我觉得电影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对68年《德雷尔法案》的诘问才是整个事件的灵魂。
节奏和结构撑不起好的故事和主题。开场后与案件相关的情节迟迟不交代,而是一直聚焦于familydrama,导致一开始非常地催眠。案件真相的揭露也不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而是在某一个节点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缺少层次感和悬疑感。男主有点像林漫威。
7.5,德国人的历史反思电影每年都出精品。
21.05.14耳东三星半这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它让我重新意识到法律是人所制定的。
1968年的Dreher法案将战争罪犯定义为从犯,以追诉年限来保护西德政府系统内的前纳粹军人。电影即以此为出发点,但改编拍摄得一塌糊涂,想做点情节剧的设计,导致人物除了一对复仇相杀主角外,其他养父设置、情史、少年友谊都徒增累赘,律师心理动机完全缺失。
postwarjustice向来是个问题。但这方面德国人明显做的比日本人好太多。拍得整体比较克制,闪回和现实的用同样的镜头语言穿梭,效果挺不错的,不过煽情的点的有些明显
电影确实拍的一般,前半小时完全是废的,但是历史的真相还是很让人震惊啊。感觉现在看不了二战片了,看一部哭一部。男主演的真好,不知道有多少犹太后代一辈子都活在悲痛愤恨的阴影之下啊。就是年轻时的汉斯实在太帅了,差点让人恨不起来,演员不能选这么帅的。
隨機選了一個村莊,非對等報復,戰爭罪無疑了。
女法官看起来好diao
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好看的二战反思题材都是德国人拍出来的?最后皮球那幕的升华真的好棒,感觉是在90年代的电影里才看得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