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受左翼日本教师工会委托拍摄,但成片遭批评,因批评和反思力度不够,对战争更多持“遗憾”态度而非愤慨。将悲剧感伤化、肤浅化和情节剧化削弱反思力量。作为左翼导演,对不同阶层人物等级的描述也有些令人觉得不舒服。而创伤影片的艺术力量,无法与《广岛之恋》和《德意志零年》的实验性或深度相比
对于在特殊时期能够有心去拍这种片是很佩服的。我们现在都还没有任何自己的纪录。内容来说值得迁就,而且反战主体选得很符合国际视角。最傻的莫过于战争。我所认为的是当某人某物成为你生命全部的时候,是不是该退下来。我想,是不会把生下去的理由交付给其他人。永远握在自己手上或许出于一种安全感的需要。
她逼死了岩吉。而所有被探访的原子弹受害者,都曾经是间接或直接迫害亚洲邻国的元凶。你们不曾为此反思,甚至拒绝这段历史。我又怎会有感觉?
狗屁战争,恐怖。。
6/10。时钟滴答和孩童熟睡/滩涂嬉戏、办公场景交叉,接着空中飞机闪过一道光表现了鲜花枯萎、鸽笼燃烧、衣衫褴褛、裸露流血的女性群像,叙事过程中穿插早操队伍、学生围成圈教师弹琴坐圆心、桥上跳水的欢乐景象反衬悲哀基调,爷爷喝毒酒决意送出太郎时镜头后推至白蜡烛暗示死亡,影像表述偏重蒙太奇。
"占领区政治下的受害者心态",所以日本人从开始就是用“感伤、遗憾”来对待战败和重创的。在认识到自身和其他国家在反思战争(并被剥夺宣战权)这一点上并不平等,就很难不产生这种颇为微妙的心态。
软绵绵的叙事,镜头也不出彩,电影中的每一条线都偏弱,勉勉强强。
看完才发现正好是8月6日。怎么说呢,那时候的日本才刚从美军统治下“独立”出来,但是仍然不得不面对朝鲜战争,政府当然乐见其成,军需有钱不赚才怪。只是新藤兼人导演作为广岛人,可能相信描绘故乡的悲惨模样,能够唤醒平民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战情绪吧。
当年的体操真有趣。1945.8.6美国政府下在广岛投放原子弹,是犯下了反人类罪,非人性的?仅仅为了威慑,伤及多少无辜。广岛孤儿只能自己种田。核辐射后不能生育的女人。各种悲剧的集合。T字裤男孩。政府无法抚养所有的孤寡。
全片以老师孝子暑假看望家乡广岛故友为线索,描写饱受原子弹伤害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有些刻意,但确充满真情实感,特别喜欢学生的姐姐结婚的一段,经历过灾难日子也许还会艰难,还要生活下去
8.2分,随着1951年“旧金山合约”的签订,日本在第二年获得独立。盟军的电影检查制度也宣告结束,日本电影界第一反应就是拍摄以原子弹为题材的电影(在之前,描绘广岛和长崎惨状的影片是绝对的禁区,只有大庭秀雄1950年拍摄的纯表现基督教式伤感的《长崎钟声》是例外)。新藤兼人的《原爆之子》算代表作,讲述女教师战后重返广岛寻访以前幼儿园的学生,通过描述这些孩子各自不同的命运,展现了广岛原爆受害者的惨状以及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有大量的镜头展示广岛的满目疮痍,和各种各样得放射后遗症的人,以及因此正在死去的人。对日本整体来说承原爆之痛罪有应得,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值得同情。电影并没在声讨谁,只是对自身的悲悯,对战争的控诉。
說本片「批評力度不夠」、「對戰爭持遺憾態度而不是憤慨」這種批評我認為都是偽命題,自虐史觀遺毒。憤慨、逃避、遺憾都能是戰爭感受,期望單一化的省思真是極其無聊。
只谈遭受核爆的苦难却没有任何反思,只能说电影拍的很工整技术熟练,思想太浅薄
女主角真烦人招打
毫无特色
乙羽信子
1、对广岛原爆的描写还是非常触目惊心的。2、日本导演拍过原爆的很多,但没有一个拍为什么日本遭到原爆?为什么是广岛?所以,把广岛拍得再惨也没有意义。倒是《日本最长的一天》说出了为什么日本活逼该遭原爆,天皇都决定投降了,还有人要打仗。
一部好电影,应该教人类反思,不是教人类仇恨。在任何战争上,受创的都是劳苦大众、普通百姓,不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部片子和《萤火虫之墓》,都让我感动。
各个角度来看都接近杰作,规整成熟,几乎看不出是新藤最早期的作品。
2min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