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抢旗民俗不太了解,但旨在借此传达女孩在“女孩不可以”的周遭环境中是可以夺回话语权的。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很容易走进女孩的内心,这得益于导演成熟的视听思维,采用低机位,以女孩视角作为客观呈现,成人几乎不露脸,局促空间内做出一种压迫,都在贴合着她内在的主观感觉。几次逃跑戏的动感,由局促到开阔、规则到不规则的场景变化达成一种豁然开朗的自由,最后抢盖头那场戏无论是内涵还是表现都是神来之笔。小女孩的表现也是自带光芒。
据说拍小孩拍得好的导演,最后都会成为大师。
戴锦华老师的推荐。好。
达内风格的短片,小女孩也很达内,很加分。
运动快镜头,配乐的减法,紧跟主演的内心世界,并诉诸变化的动作。学习达内兄弟并交出这样的答卷,干脆利落,情感充沛,令人刮目相看。映后导演的发言也能看出十足的真诚。期待未来的创作。
这才是真的女性电影,而不是另外一个影片简单的对调
影像上挺用心的,但关于“材料”的台词和符号化的物件太直给了。以及,男导演为何总执着于关注女性心理?
2023.6.24定福庄新浪潮。1.硬件设备导致短片出现大量跳切镜头,照应新浪潮主题2.用灌溉和收割表示性觉醒和阉割焦虑,关在黑屋子里的女人回到了张艺谋时代3.河北方言使用,灌溉场景,让我想起《平原上的夏洛克》,晋州方言和深州方言很像4.结尾横移远景很像安托万沙滩漫步5.结尾带人的镜头中麦子还没熟是绿色,最后一个镜头已经收割完成,可能穿帮
看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完全理解了自己小时候爸妈分开把我放在爷爷奶奶的那些年,为什么自己整天像个飞天蜈蚣到处窜,非要拿板砖拍别人,非要掀我爷爷桌子,非要凡事力求公平地滋哇乱叫,非要去点村里人的草垛,非要撸着劲儿跟男生比拼体育项目甚至下课后的游戏……因为我妈老跟我说“xx重男轻女,你要有出息证明给他们看。”跟自己说,虽然我三十岁了,但如果我以后看到谁还在拼命上头地争取什么(或者逃避什么),一定要想她肯定被剥夺了很多,就过去抱抱他,不要跟他争,不要逼他。
很纯熟,在first今年所有华语短片里,可轻松排进前五。
看不出任何毛病。小女孩脸上呈现出一股野性。视听调度摄影都非常成熟。
极为丰富的意象运用,极为大胆的影像风格。一个类型的故事,一种反类型的拍摄,梦境和现实交织出的精彩故事。在20届半夏看过最惊艳的故事片作品了,希望导演尽快拍摄长片!
好妙的低镜头+虚实穿插视角,让赤裸的言语霸凌被掩盖得模糊不堪,却又让女孩所有看似虚幻的想象有一种心如明镜般的笃定。FemaleResilience并不是一个在男凝视角看来空口无凭的概念,也不是所谓的女权得以张牙舞爪的代名词。旗子并非话语权,粉红色的树杈也并非是昭然若揭的宣告,把德彪西的月光拆解也并非是想象力的毁灭,喷涌而出的水拴更不是情绪的爆裂。所有的具象追根溯源,都不过是对最朴素的平等最原始的诉求。只不过工业化、阶级化社会产生的一切对于性别议题的量子力学的纠缠,让所有片中对比度极高的画面,莫名被赋予了一种社会规约意义下的“超现实”罢了
#17thFIRST#
天知道我这几天看了多少个达内兄弟学生仿作,整点儿新活儿吧求求了。
麦田夜戏好看
本届影展最喜欢的短片,没有之一!
女孩的困境用凌厉的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在生活细节里,让人很惊喜,我的泪点在里面不多的男性的帮助,比如那个小男孩
虽剧情走向可预料,但仍十分有力!镜头语言,台词设计和演员表演都十分娴熟有效。和本届FIRST另一部短片《窗台上的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莽,冲撞,强烈的欲望并为之奋不顾身。这一切在小女孩眼中只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动机:妈妈回到我身边。也很喜欢导演不刻意负面设定小男孩的形象,而是不打不相识,在同情和内疚中成为了小女孩的朋友。人之初,男女平等。
《猎旗少年》里最打动我的一个点是在学校上厕所,学生们要走被指定的直线路径,小女主可能觉得那样很蠢,偏偏不按被指定的路线走,被小黄帽督察员(或者说那些年班上老师的小走狗)训斥,她反问到那些直线老师都不走,为什么要让学生走,结果被老师罚在太阳底下站。是啊,这个世界不就是很多明明仔细一想就很蠢,但好多人还是要选择去做的事嘛…而且还有不少老师只是在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