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后在同样的地方再来一遍,放的时候是两部前后联播,大概做成双屏会更直观?毕竟不是自家城市,看一遍记不住是哪儿啊。ps烟囱冒烟莫非已经成为其招牌画面。
影片记录下导演出生地和工业区的密尔沃基市日常甚至神秘的城市景观,长约60秒的60个色彩饱和且构图精确的固定镜头极佳地把握了运动过程、城市景观的纵横感并反映了形式和事件的相互作用,同时,这些静止画面不时遭遇微妙意外事件的介入,起初宛如投影的镜头慢慢被注入生活气息,观众误认为的瞬间摄影的脆弱性由此被有意识地暴露。时隔27年的同位置影像和被保留的声道逐渐构成记忆矩阵,影片由此超出了对美国工业转型的分析,而通过直接制造回忆而成为关于回忆本身的作品。美术空间与电影空间的张力不仅被体验为一种智识的对比,也被感知为永恒与非永恒的辩证。
7.5/10。前半段是直接把77年的《布吉乌吉单程路》全片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后半段拍的还是《布吉乌吉单程路》所在的地区,但是是27年后该地区的景观。通过前后两段的对比能看到这个地区随着时间过去而产生的一些变化。影片全部由长镜头组成,这些长镜头全都是固定,且画面内并无太多事情发生,从而奠定了一种静谧的影调。此外影片音响舒适,这让观众在静谧影调的基础上可以对影片中人与物那些看似普通的形态与微妙的幽默有所沉思与回味,从这些平淡/平凡中品味出隽永的味道与喜感。不过本片这种过分拉长长镜头的做法导致影像表达极冗余。
结合OneWayBoogieWoogie(1977)看4.5
将彼此牢牢捆绑的,是时间的力度。
♥️
这算是班宁所有作品中连贯性最好的一部,如果班宁再晚近十年用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后面部分的话会更好些
27年后,在时间的雕刻下,与当年的作品对比着看有着另一层的趣味。7.8分★★★★
如果说27年前班宁对“静与动”的探索还在因为技术而无法更进一步,那现在确实展示出了他在细微处平衡“静与动”的能力,并与数字电影的“reality”问题结合。71分钟的段落将天空云彩固定,再暗示出画面之外的运动,班宁还是很有些幽默细胞的。
16mm
重返现场其实是与本宁的工作方法密切相关的,构图仅仅是“尽量”回归,27年前的几个外涉:艺术(尤指蒙德里安,标题与色彩)、与70年代先锋电影方法的呼应(形式与风景的选取),由于风景本身的变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结构电影的可能性反而在27年后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大概可以称作proflimicframing了。
【4】将彼此牢牢捆绑的,是时间的力度。
记得当初刷过一部青少年哪吒,感觉很好,补导演,第二部略有些掉却还算有趣有料,三四,,,开始吃老本,假装在艺术,直到我骂他sb。前阵子忽然发觉约翰卡尼很厉害,补过后惊呼真的很厉害。班宁的实验电影必然抱着风险,是选择探索,还是假装艺术,希望导演掌握好节奏,搭好的建筑,谱好的作品。7
色块搭配实验游戏。如何在一个布满监视器的房间内不留痕迹地穿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先锋的时尚的,欣欣向荣的美国
7.6狠后悔没有先看这部!这里的前半部分把现有1977版资源的缺点解决了,色彩的优势,人物的动作细节更清晰,而27年后的“复刻”有些笨拙,在变与不变,时间流动和时间静止之间,班宁选择了最保守的做法
有一些Tarkovsky的神韵
辩证的。
班宁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看
脱离叙事的纯粹影像
二十七年前的修复和延续,一切都染上了时光的瘾,在不变中千变万化,在停滞中野蛮生长,是一种对比也是一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