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卡帕迪尔是个非常平庸的纪录片导演,他那种疯狂的材料收集热情是安全感缺乏的外化。这部片的所有可爱之处都来自于AmyWinehouse,导演则是和我们共谋对她进行了又一次严重的剥削。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片子很一般但是Amy的个人魅力帮了导演一个大忙知道她会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就会越发不忍心看下去为什么要这样对一个丝毫不做作只是想唱歌的小女孩格莱美获奖那个表情还有傻逼狗仔追捕看得好让人心疼【早期那个采访拿她跟Dido比较然后Amy各种不屑的动作啊!她真的太可爱了!】
好多该再往下讲一讲的地方都跳步跳过去了。
对完全不了解Amy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Everyonesayslifeisshort,butwenevertreatitseriouslyenough...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心疼。太心疼了。当看到在台上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唱的Amy,特痛苦。
狗仔队的追拍完全就是恐怖片,看完哭得脑壳疼
这部纪录片是完全可以忽略讨论技巧方面的事情,一部真实关于Amy的电影,那些当年随意拍下的片段,揭开了被名利裹胁下的躁动。Amy和圣罗兰何其相似,年少扬名业界,天赋所带来不仅仅是名利以及曝光灯下的生活。这并不是她没有能力去面对,只不过,在她应该学会如何面对的时候,她已然成名。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Lifeteachesyouhowtoliveit,ifyoulivelongenough."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死因有千千万,我们记得的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