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考里斯马基的新王子复仇记南辕北辙,对哈姆雷特的解读更胜一筹。夏布洛尔早期的杰作,比后期的奇情剧好看多了。
和《哈姆雷特》文本特别奇怪的互文,所以叫《奥菲尼亚》。他装疯装成哈姆雷特,他以为他真的是哈姆雷特,所以他真的疯了,事实并不完全像《哈姆雷特》那样,所以这又很《哈姆雷特》了。作为夏布洛尔的死忠粉,片子前半部分完全没嗅出夏的味道,怀疑不是那个夏布洛尔拍的吧,后面雏形才慢慢出来了,没错,就是他,个人气质对片子的主导太过强烈。悬念在最后也没解开,但是呢,爱人们终成眷属,所以它叫《奥菲莉亚》。
60年代法国新浪潮。克洛德夏布罗尔。一直是来自《电影手册》的最具商业灵活性和务实性的导演。情绪多变的心理剧情片,通常带有怪诞幽默的笔触。
突然意識到哈姆萊特大概是為數不多的讓人很難代入的主人公,影片把這一點拍出來了。
你以为你是哈姆雷特可别人认为你是唐吉坷德
只有摄影还勉强在线
和《表兄弟》一樣的編劇、攝影、女主角。觀看莎士比亞戲劇的心理投射作用,催化富家憤青敏感又旺盛的創作欲(及想像力),亦替自己寫了一齣人生悲劇。拍得詭異又優雅、懸疑而摩登,還不失詩意!ForJulietteMayniel!「我不是奧菲莉亞。」黑髮露西比金髮奧菲莉亞迷人。在餐館拿著一隻死老鼠向人述說自己的創作概念與意圖。“母親”這個角色全身而退。
越来越喜欢夏布洛尔了导演从一开始就在戏弄观众进入教堂,戏剧开始上演了当我们都以为他真的是哈姆雷特的时候,他真的不是
哈姆雷特的故事成為伊凡的鬼魂,帶領他創造自己的憂鬱的糾結的復仇生活,分不清真相和想像,最後是靠露西拒絕成為歐菲莉亞結束這場受文本宰制生發出的精神官能症的陰謀故事。好喜歡露西的爸爸掛在樹上那一段,簡直像是整個文本世界裡受難的上帝。
对哈姆雷特的改编和解读,挺有意思的。除此之外,好像也没啥了。
台词很美,故事太碎。
忧郁小镇青年的哈姆雷特。生涯初期的夏布罗尔还是很厉害的,后来怎么就越来越往奇情方向走了呢?
#法國文學閲影展哈姆雷特。突然想到隨機波動最新一期王炎老師聊的內容,過去的戲劇時代,莎士比亞反覆被上演,同一個劇本不同的詮釋,這種可以比較也是一種連續的觀眾的交流溝通,但現在電影的獨立性打破了這一點,變成了一個個不連續的節點。哈姆雷特的話劇改編看過好幾部,電影的差別在於,環境成為輔助,並不需要密集的台詞去補充。
一个哈姆雷特的故事,却拥有反哈姆雷特的内核。大量镜头外化男主的内心和处境。浓雾和远景展现男主父亲死后他的孤单和迷茫,死去的鸟儿和飞翔的乌鸦暗示着内心的绝望。露西离开后男主看向陵墓,暗示着心随着她离开死去,而栅栏暗示了内心的封闭。被门卫拒绝代表了被重组的家庭拒之门外。快乐的掘墓人暗示着死亡不仅能带来绝望,也可能带来欢乐。男主劝阻小男孩其实是劝自己放下仇恨。男主是一个诗人,他很轻易的把和自己处境相似的戏剧套用在自己身上,并开始展开了复仇。而在他复仇让叔叔和母亲感受到恐惧和痛苦的同时,自己也承受这些相应的痛苦。最终叔叔自杀,痛苦却不会随着死亡终结,他会伴随着仇恨在男主心中蔓延,让他继续痛苦。而结尾男主的奥菲丽亚却选择继续陪伴他,说明仇恨之外还有美好的事物,比如爱情。
夏布洛尔戏弄观众经典案例,前一百分钟都与《哈姆雷特》各种暗合,父亲早逝和叔嫂恋、暗示谋杀的电影、心虚的叔叔、管家之死、和掘墓人对话,甚至直接出现奥利弗版电影片段,任是再警惕的观众都会以为这是莎剧在风暴般时局下“化家为国”的重新演绎。直到最后十分钟才揭示真相,原来父亲被害只是伊凡一厢情愿的臆想。这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其实电影早就不厌其烦给出了暗示:并不存在亡魂诉冤这样的正确性前提、管家死于爬树诱发的心脏病、掘墓人是欢乐的犬儒主义者、露西反复否认自己是奥菲利亚、叔叔完全缺乏杀人的决意,但过于重合的主干情节使我们自动忽略了这些异样。但最后两分钟伊凡的独白又切实把握住了原剧的存在主义内核,于是全片成了一部以“反哈姆雷特”方式呈现的《哈姆雷特》。两人对着镜子cos各种历史剧人物这段有意思,默契又俏皮。
2021.11.02
1.好美,雾气笼罩下的矮树林,被吊死的乌鸦,阳光射入林间,男主孤独的背影2.小情侣对镜子发癫演戏,镜像、黑纱、台灯的光,美丽的3.有点疑邻盗斧,报复后追悔莫及的感觉,结尾灯光变暗,紧缩二人空间,“伊凡,我的伊凡,我的儿子”如同舞台剧
2021/10/30男主跟神經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