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里看到的仿佛是一部拙略的意大利西部片的拍摄现场,听到的旁白和画面基本是毫不相干。戈达尔魔怔起来把电影的祖坟都刨了:拍《党同伐异》的格里菲斯是美帝分子;爱森斯坦拍摄《战舰波将金号》思想上就错了,为什么不拍正在进行的革命,隔了五年和好莱坞拍片更是错误;吉加·维尔托夫拍纪录片《十一年》只赞美经济进步,怎么不夸无产阶级的专政,忘记了是政治指挥经济。戈达尔可能算是个原教旨马列毛主义者,仇视资产阶级,拿批判南斯拉夫改革模式看,极其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排斥市场经济。但从他评论中国的事情看,很明显带有思想局限性。庆幸戈达尔生在法国,他这种批判思路和批判大毒草的本质区别不大。也庆幸这时期拍得语无伦次令人敬而远之,不至于产生什么煽动性。
我服了您
如你真能挺过头十分钟,便会收获此片最惊趣的部分,“列宁去世只几天,爱森斯坦就被一部帝国主义份子拍的电影党同伐异深深感动,结果于1925年错误地把首要任务沦为次要,拍摄了战舰波将金而没去荣耀人民的斗争。结果1929总路线,农村改革的主题,用新手法去拍沙皇压迫的同时却用老方式去谈论集体主义,旧明显胜于新。结果再过五年,好莱坞出钱请他去拍墨西哥革命,同时在柏林,戈培尔催促UFA要推出自己的波将金……”
你真的是...
生平第一次看字幕机放的字幕耶,这片子冷到连自己带的字幕都没有。。。像是个教学片。。。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然而本片只是西风臆想的独角戏。戈达尔的政治电影,形式贴近之前的《一部平淡无奇的影片》,草地,对谈,画外音,躺尸多了一些动作而已。戈达尔如果从政定是个暴君,表达方式太傲慢了。
其实是部可爱的essayfilm,通过滑稽间离的情景再现来探讨应该如何拍一部无产阶级运动的片子,强调使影像语言政治化,并通过不断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来完善。免不了有幼稚的一面,但态度是严肃的,内容不乏启发。
自我解析/爆炸/童子军式理论搬演(有些部分莫名像《月升王国》)
毛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电影输出。电影革命的荣耀属于维尔托夫小组,属于戈达尔,属于沃隆特,属于维亚泽姆斯基,属于罗恰,属于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每一个人。电影和历史终究会证明你们的付出与价值。
坂本龍一「東風」名字的來源
核心观点是勃列日涅夫-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与尼克松-派拉蒙公司没有任何区别,实际思路跟德勒兹批评知觉-驱动电影一致
我们宣扬马列人家宣扬毛马
完全的论文电影,用先锋(反人类)的拍摄手法反映激进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种表达方式也在戈达尔创作中期逐渐趋于成熟。戈达尔连影像逻辑都舍弃了,直接用随机固定画面播放他的政治观点,多重音轨在重复强调某一主张,穿插某共产主义书籍原文。这种手法强行割裂了声画的联系,对于电影观赏性而言简直是噩梦,对于政治化电影的反思却是意义重大。
十年脑血栓都拍不出这么脑残的玩意
台北光点华山。有趣的影像,旁白多到让人想吐,不断提示我最受不了法国的一点:话太多。
把所有“政治电影”甩在身后半个世纪(准确来说,五十二年并还在计算中),终结一切“前卫”的前卫。音画分离,或对技术的探索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当我们在影片开始不久看到十九世纪衣着的一队男女走过乡间,其动作、表情、身份--一切视觉的元素--与音轨中对罢工的叙事精准对应上时,观众会意识到,原来影像和语言居然可以彻底脱离对方存在,但同时又通过观众主动的观看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互相注释,并赋予彼此新的内涵。正当电影沿着这一路径发展了一半,高达又说,好了,这就是好莱坞发明的“让你相信电影中的马比真正的马还要真实”的魔法,我给你们表演了,你们也真的相信了对吧?现在让我作为电影导演,来谈谈我关心的真正的问题,1968年5月。认为高达是赤色分子的看法绝对是错误的,他从来都是anarchist,真正在历史中感受到时间意识的永远的现代人
重要的事(aloitadaclase!Arevolucion!)说3(10086)遍lol
将观点论述、拍摄准备与片内剧情内置为不同虚构的世界维度,彼此冲突交缠。击毁单一叙述与独个时间线构建的代入和认同移情,打造一种论述、历史、思想共存样貌,时刻使观影者思考的状态。并在结构与形式中将制作暴露出来,电影书写过程被描绘成为一种修改行为的显现,以达到戈达尔自我信仰政治之中的自我批评行为。引述与解构内容在对抗或相扶中被作者制造的万有引力维持在电影区域,期间相互化学反应产生真正的思想交锋。这些技术性编辑最终成为反以娱乐目的的“幻觉”式虚构电影所在,进而回到革命电影的严肃任务——以电影做武器的意识形态宣传与真实揭露。并以整体反电影——传统电影的形态完成形式结构上对好莱坞-莫斯科电影的反驳,达到政治上对资本主义与修正主义的驳斥。完成“讲话”中的“东风压倒西风”与输出中的“伟大舵手”的“东风传”。
我……没看懂……大量漫画镜头隐喻,音乐的切入和瞬间切出,理想主义,对于恐怖主义的探讨……
2+没看过的我建议你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