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和固定长镜拍摄集中营的游客,纪念遗址的环境直到结尾镜头则被大范围排除和匿名化。通过捕捉其不合适的衣衫及标语、摄影设备和游览行为,在访客淡然的参观常态与场地的严肃历史间制造冲突,尽管部分地将拍摄对象的参观行为等价于其思维活动,仍引发对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模式的思考。
对观看的观看
哦。
远远不止是对游客的批评。通过电影语言形式直接指出人和历史和记忆的关系是多么表面、多么碎片化。很多时候导演把问题导向了观众“我在哪里?”“我在看什么?”‘我如何看?”
《24帧》式的默片
这一次固定镜头彼此对望展现力度比后来的那个胜利之日混编了背景音纯粹和力透纸背许多
3.5乐游
2017/4/1715:00GC
放了一个多小时才从两段诡异的解说(西班牙语、英语)中觉出些许端倪,马上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瞧呐,这些人!但是,能来参观的就算是还不错的一群了吧
观众欣赏“观众”
作为景点的集中营被消费的人类悲剧或许还可以更进一步:被武器化的政治奇观。每个人都能在历史的惨烈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所谓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的就是这吧。在无数个固定长镜头和正反打机位关系中建立被参观的“景”与参观“游客”之间的空间逻辑,大多数画面都采用了正面平行于建筑里面或格挡的构图来塑造一种动态绘画的庄重感。观众被作为影片观看对象,而观众所观看的萨克森豪森与达豪则从画面中几乎完全隐去了,洛兹尼察巧妙地把这种沉重主题从影片的可见领域移出。但通过将排队、听从导游指挥和讲解、拿着解说器和地图在一个个房间和放风空地经过的当代游客放置进集中营空间与当年营中的犹太人构成了去掉内容差别的形式上的平行与像拟,从而构造了新的对当代政治的批判意义。严格地说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影像艺术作品但不能算纪录片。
恐怕导演尚未见识过景点周围的特产店美食店纪念品店
和所有其他地方的游客一样,人们在这里交谈、欢笑、喝水、抽烟、拍照或自拍……只是这里是集中营的遗址,镜头便变成了亡灵的眼睛。如果他们还能感受到眼前的一切,必定十分痛苦(在导游介绍完某处柱子的功能是用来吊死犯人之后,有人把手反扣在柱子上留下一张标准的游客照)。导演也借此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把集中营变成旅游景点到底在纪念历史,还是在消解历史?不得不说导演感受荒诞的能力是很强的,就是感觉这片子太长了,拍成三十分钟的短片也许会更有力。(与塞巴尔德的同名小说无关,但与后者关于集中营建筑的描写构成了一种遥远的呼应关系。)
昔日集中营如今成为观光地,真是讽刺。可是这么拍,真的批判力度不太够。
迫真喜剧
影像、声音、时空的重组。
没什么不好。让那些心存偏见的人看看,什么伟大,什么苦痛,什么优秀,什么卑劣,不管建监狱也好,建堡垒也罢,最后大家都是一起被高高兴兴的买门票娱乐一把。任何伟大的军事设施,最后都会变成旅游景点。这就是那些所谓勇敢的屠戮者终生奋斗出的结果。
7/10
当观者与死者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