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可以说是高手了
走私小贩为票子为健身冲破铁幕,西方世界遍地黄金不好捡,组band写书拍黄片,不如揸枝枪去抢。WhoisSanta?让人想到当年大陆逃港表亲类港片,但要更去政治化,关注个人体验
虽然只看了后面一半吧,但是故事叙述到位,除了细节要点外基本不影响观看,还是很喜欢的,导演感觉可以去跟考里斯马基谈谈人生……简直是八十年代末北欧历史小课堂,看到了所有我想要的,满足,以及爱沙尼亚语跟芬兰语真特么像。这三人组,简直是爱沙尼亚马特呆萌和佩德罗帕斯卡
欧盟影展爱沙尼亚的代表,放映出现事故21:9的电影切成了16:9,很尴尬导演也在现场。整部电影亮点不多,中规中矩,讲的是苏联时期三个傻蛋逃往西方自由世界瑞典的故事。男主很像卷福,三个人物与故事都浮于表面,很容易看出从几个真实事件改编,但成为电影的加工不是很多,做得也不好。
@欧盟电影展,观感漫长。难民式英雄列传,困难缩小化的理想逃亡,从「自由」过渡到「自由」的纸醉金迷不过流光一逝,却激发出潜藏于血液的善恶本性;复古八十年代的向往之旅,致敬元素众多,配乐(慢摇+迪斯科)最为出彩;只是类型过于杂糅无明显章法可循,情节过于孱弱且无丰满人物加持。
电音不错~用了好多不错的喜剧桥段,开门的和照片的我觉得都不错,整体性差了点,同样是这种题材,想想近100年前的刘别谦能拍到怎样一种高度?(必须赞一下这次欧盟影展的宣传片,只有看片子的时候我下觉得这个城市真的比别的城市值得待下去。)
像上一个男主这样的Q毛金发嫩版北欧马特呆萌(
前半段似乎是荒诞喜剧,但玩的不够欢脱,后半段想煲一锅心灵鸡汤,也差一口气,风格前后分裂,结尾的难民才是点睛之笔。
出乎意料的好看,喜欢导演这种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结尾的细节好评,不管是80年代还是现在,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对自由的向往。
从铁幕时代的难民经过喜剧的外壳巧妙过度到新时代的难民,内容主题还是非常简单淳朴。
东欧青年抗苏不完全指南,多亏爱沙尼亚离北欧近,否则也是够神棍了。西化倾向纯属矫枉过正,不得不说波罗的海三国曾经遭遇的历史太黑暗,但本片的输出相当简单平淡天真烂漫。ABBA梗、视觉系金属造型梗相对效仿斯堪的纳维亚式喜剧。导演本人思想深刻但是表达太随意,角色形象特征有意为之。
又名:肉身翻X的故事--一句台词:“你感觉到冷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越铁幕”。一开始看到三男主设置以为是安迪迪那个孤岛组合的爱沙尼亚恶搞版,但电影中才发现导演埋了好多心思--想借“古”讽今时的移民问题,想做出各种暗示性讨论,只可惜片长和角色的单薄设计最终限制了成片,有点可惜。
生硬单薄,难看至极。
渣男,丢下怀孕的女友跑了。贪图安逸享乐,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过不好。要脚踏实地,慢慢建立自己的生活。很少看爱沙尼亚电影,不太了解这个国家。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爱沙尼亚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6614/
自由是基本权利但不是万能钥匙。真实故事背后都有人性驱动,内容传达与表现技法都浅尝即止。
“我们不是来这里工作的,要工作在爱沙尼亚就可以了。”——这就是难民。
曾经往事,你现在看的喜剧,是当年拿命争的。亮点:一笑六颗牙的芬兰老司机姑娘。卖点:3个爱沙尼亚帅哥,3种帅。重点:铁幕时代,偷渡者能当英雄,因为有敌对宣传价值。
本着娱乐至上的精神,情节在逻辑和说服力上比较欠缺,不过依然散发着借古喻今的味道,导演在还原时代风情上比较用心,所以充满怀旧气息的东北欧影音风物志成了最大看点,两位男主撞脸马特•达蒙及佩德罗•帕斯卡。(67)
…………………………
人物有点扁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