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极佳的调度和镜头语言,极具煽动性的画面,想必里芬施塔尔不会背负如此大的骂名。正因为有撼动人心的美,才有随之而生的恶
看得你只想立正举手高喊“嗨!希特勒!”
看完这片后去崇拜希特勒很正常
纳粹不可怕,可怕的是纳粹有文化。涂炭生灵的纳粹在影片里却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大量的反应镜头中,那恣意的笑脸,隔着荧幕都能感觉到幸福。威武的部队,一呼百应!希特勒在片中是闪闪发光的明星。天才般纪录片巨制,明知是谎言,却也莫名感动。
瑞芬斯塔尔,“她很美,她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天才横溢的女人。”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很难不狂热,不被煽动,元首军队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难怪那么多青年蜂拥加入,意志的胜利是元首一个人的胜利。元首口条不错,不过貌似个人崇拜做的不彻底,万岁都没喊呢。(翻了翻导演Riefenstahl的照片,真是美)
刚上任的老希面对热情民众露出拘谨鸡贼的笑容/半裸士兵相互梳头擦背喷水嬉戏/集体劳动热火朝天/接见身着民族服饰的妹子们/盛大户外集会等场面熟悉到哑然失笑。歇斯底里的演讲风格VS底下被感召的群众,爱国主义既有宗教的神圣又有摇滚的性感—成功洗脑送入绞肉机,仅十年后还剩几人苟活又有几多他人陪葬
政治宣传片其实是非叙事的,全片都是电影眼捕捉的奇观画面堆叠成的蒙太奇,只为了纯粹的意识形态感染力。里芬施塔尔的摄影机调度和构图奠定下来的模式,却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剧情片,只不过后者只撷取短暂的片段。对于某国人民而言,“意志的胜利”每天都在新闻联播和“新主流大片”里反复还魂,终究达到了它的目的。不禁脑补假如希特勒去表演单口相声会是怎样的风采。
在苏联的蒙太奇Propaganda中,人通常被表述为机械的零部件,对于斯大林式威权的服从,往往来自于面对巨型机器的自卑感。而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询唤则是——将现实(不仅是人,还有空间,各种人造的符号)转换为色情性质的抽象符号,人山人海意味的“无人在场”,即使是高光化的希特勒。较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诉诸剧情影片的虚拟移情,《意志的胜利》企图唤醒的是我们对于先锋电影的激情之爱,以及少女对于强势力量的生理反应,这部“最后的古典先锋主义”影片将任何观众无差别地建构为女性——里芬施塔尔的一种政治性裹挟的作者意识,对于男性身体的femalegaze将在随后的“耽美”,“乙女”向作品中大量发生。
基本上讲了三个方面:1.德国的军人十分优秀一直举手礼胳膊却不酸。2.纳粹头子们很会演讲吹半天牛逼底气还很足。3.日耳曼人民充满活力天天闹哄哄精神还越好。也许当年我还能成为纳粹忠实的拥护者,不过现在看着片除了希特勒的演讲大部分时间都在犯困。
7/10。从头至尾蓄意渲染着一种崇拜情绪,军营的俊美青年在梳理、饱食后投入搏斗,周围全是围观的欢呼,极具浪漫地歌咏了崇尚暴力的英雄神话;特写溢满了民众期盼又羞涩的面孔:有翘首以盼的男孩爬上阶梯踮起脚尖,也有在卫兵中探出头的孩子和嘴角陶醉的青年,当希特勒千呼万唤始出来,里芬施塔尔大胆破坏了完整构图的原则,希特勒的后脑勺在仰拍构图中被切去一部分,背影却更加高大,使得游行队伍如同在希特勒的手臂下穿行;一个著名的大广角对称构图中,两边是受检阅的密集方阵,中间道路上希特勒和两位军官从前景开始走向远处,形成疏松的小黑点,密与疏的反差暗示希特勒是民众的力量源泉。黑压压的火炬集会和模糊的群众都沦为装饰性的活背景,那些机械呆板的列队、手舞足蹈的布道式演讲,让人感觉法西斯美学缺少深度,只是一具具身体健美的空洞符号。
20150523@打浦桥二刷(同《大君主》)尤其注意到调度和剪辑的非凡。话说,如果身在彼山中,谁又能从道德和良心的治高点上对谁发难呢?事后诸葛人人当得。还好,自幼饱受谁社会主义特色弘大叙事与纳粹美学洗礼,我现在对这类审美催眠术基本免疫~多难兴邦呵呵。以及,里芬施塔尔对第三帝国必须是真爱。
1.全片都是SPEECH,MARCH,长达两个小时,我睡过去好几次,喝了两杯咖啡。不知道仍然在世的德国人现在看,是否还是热血沸腾?人随时就显露动物本性,无脑,从众。2.这一部跟《奥利匹亚》比,艺术性,镜头丰富性差太多了。3.元首的讲话把党国合一,都是简短口号配合丰富手势。
從天而降的「神」,藉路上拍的雕像與德國偉大帝國傳統的連結。視線的引導,群眾看希特勒,沒拍希特勒沒有回看,而是從後側方拍手勢(手大於後方模糊眾人),領導眾人前進偉大的航道。演講片段一呼百應的反應鏡頭。領導者抱小孩的梗。仰角。剪影。極度力與美的線條。有些地方太冗,雖說可以理解⋯影片與事件的籌備是同步進行的,換言之所能動員的人力物力極大,如16位攝影師、30台攝影機、雲梯車、飛船架設攝影機、建造一座容納幾十萬人的體育場且一旁架有幾秒鐘內上升120公尺的高速電梯⋯這部片毋寧也是導演意志的勝利啊。
我不禁开始想,能为这种个人崇拜、假大空的仪式感狂热的,都是怎样的人?
史上最艺术的政治宣传片
央视的镜头调度还是有待提升
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灯光摄影啥的看不出来请勿喷==除了感觉有点文(和谐)革那种狂热外感觉没啥……要不是开了英语评论音轨半截就得睡了……
“希特勒的独裁,在一点上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的独裁者。他的政权,是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个独裁政权,他也充分利用了各种技术手段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他利用的技术工具,比如广播、扩音器,剥夺了八千万民众的独立思想,于是,让这八千万人臣服于一个人的意志,也就变得可能……早期的独裁者们需要高素质的属下——即使是权力的最末端,这些属下也需要独立思考、行动,但在现代科技大发展背景之下,极权政治系统已无需此辈。多亏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如今可以将较低的领导阶层机械化,如此便出现了一种新兴人类:命令的盲从者。”
莱妮·里芬施塔尔代表作,影史最具艺术性和最富影响力的的政治宣传片。导演动用了30台摄影机和150名工作人员,拍摄了1934年纽伦堡纳粹第六次党代会的空前盛况。惊人的场面调度与控制、精妙而紧凑的剪辑(问:电影的政治性与客观真实性?)和对摄影机角度的运用等都是本片的优异之处。(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