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青年电影#改编自布莱希特同名戏剧,“新德国电影”运动的青年导演大多受其影响颇深,施隆多夫则将此30年代的故事置放于现代框架之中却丝毫不显突兀,“Barl”其人甚至仿若是为法斯宾德量身定裁定的戏剧角色,他的生与死,成名与失意,暴戾与怯懦都似乎预示了法斯宾德的一生,真人与演员间的模糊地带侵入了被改造为自然实景的舞台空间,在《爱比死更冷》中单调、冷峻的固定镜头占据着观者的视点,但《太阳神》中施隆多夫完全放弃了传统的近似纪录戏剧表演的平视镜头,放弃诱捕观者体认舞台观众的位置,但其同时却保留下剧本的二十章分节以体现某种对历史的复归、对戏剧的复归,代表着戏剧改编的最高阶段,如若分离影片的舞台剧与“电影化”的表现性剪辑,那么电影就将不再成立,无论法斯宾德的表演如何精彩贴切。2022.12.2
施隆多夫居然拍出了一部完全以法斯宾德为中心的电影。更厉害的是,法斯宾德居然能用他那张小胖脸,诠释出浪荡不羁、男女通吃、颓废赴死的风流诗人,而且这种形象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银幕生涯。
【2022/9/13】施隆多夫拍法斯宾德,演员也基本上是后来法胖的御用。诗意而颓废的新浪潮表现主义,晃动的镜头和片段式的场景拍摄与影片故事所传达的虚无感相当匹配,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法胖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似乎根本不用演而是本色出现在镜头前。
講到仆街依樣野,Fassbinder認得二都無人認到第一...
這個文藝[界刂]女肥佬詩人巴爾(太陽神、偶像)的可恨可憎程度跟《發條橙子》裡頭的Alex不分上下。怪不得可怕。某知名微博說這部片是「禁片」,難免讓人向政治層面浮想聯翩。但是說實在,也就這麼個樣:批判性道德和偶像崇拜。
布布的歌,法斯宾德的脸,模糊掉的画面四角,喝下的酒,每一句空掷的“我爱你”。
除了脱衣舞娘,诗人就是主角。香港电影资料馆,2016.6.11
等于没看。
阿飛的無腳鳥巴爾的無根樹
1、开头的歌曲好听。歌词也很棒。我估计就是法斯宾德就着音乐念自己的诗歌。Baal,古代腓尼基人信奉的太阳神。男主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我说怎么这么眼熟。他演一位放荡的诗人。2、躺在大地上,头骨感受到星球是球形的。星星上住着动物,啃着它们的植物。爱情就是咬破一只橙子时,汁液溅到牙齿。爱情是你赤身裸体在水塘游水,让水草穿过指缝。肥白柔软温暖的子宫。3、除了头脑我还有屁股和其余的东西。去那巨响萦绕的丛林,人们将天空遗忘。4、那男人死于被暴风雨环绕的永恒之林。树林上空,风暴盘桓不停。5、穿过酒吧医院和教堂。巴尔带着他的天空降临。两只想要吃掉彼此的昆虫眼中的火花。那里有一个苍白的红头发。6、本片改编自布莱希特作品。难不成里面法斯宾德念的是布莱希特的诗?
布莱希特的处女作《巴尔》在用男主角的反社会性去映衬整个社会的反社会性,结果总还是可笑的。施隆多夫的电视改编最大的功绩是网罗了半个德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人物,特别是展现出一个在表演方面颇有功力的法斯宾德。法式与主角之间人生轨迹的对应关系令人惊叹,他们都是情感的完全体。
须知巴力只是偶像,却不是你的真神——真神哪里会死。你不可崇拜偶像。
男主太喜感了(?
剧本很棒德新电影于虚无知识分子的痴迷文德斯守门员。Baal的兽性如大师Freddie但矛盾在于他又是个诗人。woyzeck在德语知识分子间的影响。
生肉保存
法斯跟这个角色确实无缝对接,但电影的节奏在间离效果里都算不上好
巴尔用毫不修饰的原始天性(兽性)对抗人的社会属性,站在道德的立场上看巴尔简直流氓透顶,但是就个人来说对抗社会除了表现的流氓透顶以外也想不出其他更鲜明更直接更有立场的方式了,毕竟他一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整个墨守成规已然僵化的社会纲常。。。而他最终的追求是希望人可以回归本源,融化在树木与泥土之间。。。电影保持了原布莱希特舞台剧的24章节形式,法斯宾德出演男主角诗人巴尔简直是神来之笔,他一生的经历与巴尔这个人物几乎水乳交融,以至于一直在想还有谁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虽然他体型肥胖但是巴尔这样暴饮暴食体型肥胖也很符合逻辑。。。ps施隆多夫为电影做的花絮也采用了和这部电影一样的章节形式一共十个章节,他说拍摄这部电影的预算非常有限一共花了125000西德马克。。。
电影和诗结合的正确方法。一个对既有固定角色建构的反抗,因为是RWF演而特别有说服力。。。画面四周的虚化是为了间离效果还是啥
胶片的颗粒和色彩还原上的年代感,把这位浪荡诗人,或者德国嬉皮士的20几幕情节构造的像一场荒唐的梦。任性的诗人,再浪荡不羁,也总能吸引到一群犯了癔症的随行者。
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