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不认真,看过留脚印~
毛里塔尼亚导演MedHondo在法国拍摄的黑白电影《哦,太阳》(SoleilÔ,1970),关于非洲人(主要关注男性,与乌斯曼·塞姆班的《黑女孩》呼应)在法国遭受的各种歧视、凌辱、冷遇。成本三万美元,多为Hondo作配音演员的收入。由于缺乏资金,影片拍拍停停,拍了四年。影片憋着一口气,最后释放为呐喊。颇多实验手法,声音设计尤其丰富多义(白人女孩当街约会非洲男性引来无数咄咄逼人目光时配以各种家禽家畜鸣叫很精彩)。以后教《电影声音》课或可放映。
后殖民主义的代表影片之一,非洲大陆在被几百年的殖民后,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男主角踏上了那个一度在他心中是‘sweethome’的法国,但是其后的经历却让他开始产生疑问,开始偏激,按照Fanon的三阶段理论来说,同化,疑问,斗争,在这部片子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正的小成本大制作
今天看起来比较直白和老旧,现实主义多过实验成分,我还是更喜欢《甜蜜的梦魇》很多。但直白对于当时的导演来说是必须的,60s的法国,在劳工,左翼,移民,后殖民的交叉路口。
梦一般困惑、梦一般愤怒的电影,在后殖民时代的凝视下,主角游荡在的巴黎似乎成了座卡夫卡式的鬼城(《同义词》的同义词),刻板印象与冒犯性成为攻击的武器,也是诗意地自反的装置,没有什么是安全的,好看极了。
+
3.5
7。黑人将要占领欧洲
#WorldCinemaW2#反殖民电影,还挺好玩的,声音设计一绝📽️
伴随着车轮加速的奔跑和喘气,黑人版画的照片和内心活动的蒙太奇,进入“黑暗之心”却发现闯入一家白人家庭,在酒馆被告知“低声唱”却引来众多人的喝彩和共鸣……影片很好地结合了纪录片、叙事性和超现实的元素,不亚于《燃火的时刻》。它的形式自负尖刻有趣、疯狂的戏剧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这是一个由艺术表达的乐趣提升的抵抗工作。
导演三十出头拍的处女作,成熟与单纯兼备;形式上说是戈达尔也好非洲oralhistory也好,反正也没有特别新鲜的东西,这个片子厉害的地方是,种族歧视这个话题里的各个瞬间抓得精妙,这些瞬间今天还在世界各地重复重复重复上演。PS.又是老马牵头搞得修复啊!真业界良心,看来接下来有很多非洲片可以补咯
太喜欢了。开场洗礼后大家背着十字架出发走着却变成了持剑,我就知道是好片。移民视角的巴黎。各种奇思与电影语言都非常法国电影,但同时有意构成了这种“I’mableachednegro”的自嘲。围观的人群被动物声代表,那么多抗争的先人与历史付出的血与泪从未伤及除了自己与同胞之外的人(白人)分毫。不幸起源于殖民主义,却不会止于它。比做一个移民更难受的是做一个有知识而头脑清醒的移民,只有无论是否惊醒都明白的徒劳还有无人的树林中痛苦的叫喊。未完成时,tbc
一个亲历者/参与者/旁观者,一个幽灵。
无字幕瞎啃
还带点超现实的感觉呢
9.0/10。迷恋法国的黑人男主来到法国,却在这里发现了当地白人对黑人各种各样的歧视与压迫。多种形式与风格在影片中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旁白、喜剧、梦境、频繁配乐、快速运镜、动画、伪真实电影、疏离的光影、心理蒙太奇、抓马的表演模式等),这配合松散而跳跃的叙事结构营造了混乱的氛围(契合文本上男主对自己在法国为何如此境况的困惑)。但作为叙事主导的电影本片文本被搞得很复杂影响了观众对影像的感知。
不喜欢,像导演这样习染西方文化的少数派黑人文化精英最后面对移民与种族歧视这样牵涉其种族内广大群众的切身问题,其举动居然是跑到无人的林中大喊一通。这种先锋前卫意识流的视听方法论足以暴露其高姿态的精英视角,没有采取更为平实的贴近的观察法(少数段落内还是有写实的亲切的人群状态,但并未贯彻到底),也有点让知识分子的婉曲感喟代替了启蒙话语的意思。(这里的确是需要启蒙的,这不仅在黑人同胞生存上的落后状况,也在于法国一般群众观念上的陈旧没落)一言以蔽之:虽显示了知识阶层的真的彷徨,却未免太多空落落的呐喊。
看睡了
想法是有了,但是非洲電影的節奏和結構我實在是忍受不了
虽然一些镜头和段落很出彩,但剧情上没怎么触动我(待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