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初见春和景明好美的名字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长大”:lovesorrowanddreaminpoems.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一般的鸡汤,不怎么干的下去。小清新纪录片。当然都可爱嘛,唧唧唧的孩子。还有漂亮的医院漂亮的幼儿园漂亮的家,连山里的学校条件都那么舒适。既没有所谓人间百态也没有犀利的眼睛,态度就是人生啊不容易啊我们来一起感动吧。念了诗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吗,哦,不是的,反正也改变不了,不如安心待在这天赐大自然里吧。后面不看了。看到评论区一片爆哭,还有什么歌颂神仙爱情的,才察觉出这可能不是我的节目。现在的节目不是娱乐至死就是云淡风轻和稀泥,除了勉强下饭的功能并没有太多价值。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有点献礼片意味。确定每集主题,然后主去呈现而不是去挖掘人物动机和背后的故事。怀孕的医院都是上海顶级,拍摄对象不少住VIP;幼儿园和小学选的是上海不错的学校,殊不知父母为了拼学区房得付出多少努力。最后一集养老,老人家又是去的上海最好的一家养老院,住院费1万/月起(不算吃饭等消费),报名要交200万押金。没有透露这些信息,搞得好像“上海人均生活就是这样”。然而,能上得了好学校和养老院的比例可能低于10%。而上老年大学的那些人,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支撑的,否则生活只剩下苟且。最喜欢的是残疾人再就业那一集,还是蛮感动的,这也折射出一个人问题,就是中国残疾人生活太不方便,无障碍设施什么的几乎形同虚设。
只觉得养孩子真是太大的责任和麻烦…永远也不要有孩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是感动因为新生命的到来为母亲的伟大为生命的意义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