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的小成本处女作,有点海格的味道,虽然电影语言风格迥异。喜欢那些cutaway的段落,实际上是导演自己人生很多元素和片段的综合,而非只是一个探讨同志亲密关系的电影。导演自己说一开始只有亲密关系的,后来就越加越多,索性就成了一个有点自传性质的东西。亲密关系之外的段落扩大了影片的光晕,营造出了一个lessintimate但是更广大和意涵丰富的世界。克制和不狗血的讲述方式也很德国。镜头语言简单直接,好在节奏把握的不错,不拖泥带水。对于处女作来讲值得称赞。和海格的不同在于,海格是非常彻底的写实,近乎真实。而该片很明显“表演”痕迹很重。不论是演员的表演,亦或是某种类似舞台的镜头角度和调度。但这种“表演性”并没有伤害到故事,反而让它更加精炼了。挺神奇的。男二好帅。@Berlinale2023
并不是安德鲁·海格的风格,被骗了。男主这一对八年的文艺情侣夫夫,他们只要把话说出来就能解决问题吧,看得好着急,导演这么搞就是为了配合这个“问题之家,人人都有问题”的编剧思路吧,不过每段戏最后的德式小幽默还不错。
导演的三观,看得人想离席...(电影节的时候确实有人提前离席...)
#BJQFF2023🌈#歌德学院有导演映后,这天刚好是光棍节。导演FabianStumm人长得帅还才华横溢(编导演集一身),他不仅喜欢古典乐还对TaylorSwift情有独钟。电影源于一场失恋,导演坦言疫情期间在困顿中回溯过往,顿觉万物皆空,悟出了何为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人死后只剩下骨灰与名字”,这也是《骨与名》片名的由来。主创并未局限于男男情感,而是白描了一幅柏林市民群像,也不时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刻(抖机灵的段子让人想到《必是天堂》),“戏中戏”的设计反倒缺乏新意,不足之处还有情节细碎结构松散,有些情节前后并无任何联系(众多出场人物也让观众摸不着边际)。最让人惊艳的是戛然而止的结尾(开放式结局),黑人小女孩的独舞仿佛是在反抗规训与虚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由而存在。
文青男同伴侣的相处之道。故事主要以做演员的男主(也是导演本人)视角展开,呈现了他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一系列态度和情绪的转变。伴侣认为他在镜头里有特写裸露是不妥的,他却不以为然;表演中他饰演一个涉足三角恋情并被一男一女包围其中的人,他也在这段虚拟的关系里逐渐迷失,并模糊了戏剧和现实的边界;甚至,在伴侣的作品里代入了自己,致使他感到受伤。作为演员的他,将“表演”这一行为逐渐引入到生活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起了变化。一方面导演试图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真实平淡的样貌,以及其中流淌的细小的幽默感;另一方面,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包括对音乐的粗暴切段,其实都是在呈现另一种对生活的“搬演”。美学场景上多呈现素净的极简风,中近景偏多,以映衬出人物稍显疏离但又试图亲近的情感关系。整体观感还是挺有趣的。
「爱酷」围绕同性伴侣作家和演员的职业分配,再配上极简的室内装饰和镜头运动、置景中的电影海报和简单切割后的古典音乐,塑造了文学性的主人公形象,并且围绕着“戏剧-小说-电影-现实-真实”这一五角在(电影中的)戏剧内外、电影内外上演(导演映后表明不愿提分手的事)。色彩选用大篇幅的白色(海报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及特别强调的milkblue,联系到现实疫情期间以及影片中对于“棺材”的意象-行为效果,可感知到之于分离的不安全感。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乐声中一个面对摄影机自白的面容闯入视线它同时面对真实与虚构说话也促成了外在的身体反应与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之间的沟通极简主义风格的住宅不像住宅像剧场像美术馆当中人物的身体大多数时候是被截断的没有腿只有头部和腰部我们不能“看到”只能“看出”他们牵手——也正是在此时戏剧入侵现实登堂入室只有平躺(死去)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即便那时只剩下了骨与名
场景构图十分克制,可爱的德式幽默。那些尴尬的无可奈何浪漫的停顿很喜欢。
【C】或许会被误解为“海格”式的影像,但这里的亲密关系是注定在不断的演绎中走向分离,又或者他者的介入,因此它维持住了在交响乐中的性爱(类文青同志短剧的幽默感),但连交流的正反打都强调着疏离,戏中戏更是让情感失焦。这样的归纳式,是无法让具体的“讨论”带有思辩的魔力,因为“海格”的魔力恰恰建立在亲密之上。
失和、孤独、死亡……恐惧是生活流中的镪水,Joni通过文学,Boris历经表演,去接触与分解,有人走向豁达,就有人坠入迷茫,终归很难在同一个平面执手相视,但恐惧是多么必然的落脚点啊,又不可能有多少个能跟棺材铺老板那样笑言骨与名,只道是又一个清晨来临,他回来吃面包,而你说去煮咖啡。由自我生发,以朋友取材,这部电影的私人化却又不只是对周遭的回顾,之于关系、之于爱、之于某根刺、之于可能性,都有太多出人意表的刺探。@歌德学院,终于跟小马赶上一场爱酷,没断掉这几年传统。导演映后,相当透彻。
TooindulgingbutOK
论幽默感的重要性~
#德国文化中心#酷儿镜头和音乐的切换都很干净,映后导演一直笑嘻嘻的。顽皮的小女孩偷东西,电话恶作剧,最后的跳舞,都很有趣。啊!戏中戏,演员情绪发泄出来,导演却陷入了情绪之中。此刻该有香烟。因为一直在思考死亡,甚至把爱人在小说中写死,害怕失去却想知道失去之后会怎样?纪录片般真实的电影。
还可以,喜欢单亲妈妈和恶作剧小女孩的部分
相当舒服的摄影,浅入深出的立意,戏谑性的Dogma95。只是场里的柏林人太过吵闹放声大笑以至于很难特别集中精力去思考一些情节。喜欢阿玛柯德的海报还有开场的示巴女王的降临。有机会会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再看一遍。1.FabianStumm说本片没有任何外部fonding演员都是无薪参演,entsetztundrespektvoll.2.一段床戏一段吻戏着实把我看硬了
人生之旅就是靠畅快的恶作剧足够得到乐趣并逃过罪愆的儿童,成年后要面对的是无数对自我和至亲的疑问;从不计代价到处处都是代价,从还不知道生的意义到用死衡量人生的余烬。8年的关系走向敷衍与陌路也不可怕,只愿到72岁还能一起笑说即使倒数未必到头。3.5星。第一次爱酷,withLum
第一次在歌德学院观影,成功与导演对话,真的好幸福~喜欢有电影的夜晚~
基于skyline的建筑构图十分喜欢棺材里接起的电话以及因此而得的片名的确人走了带不走别的除了留下一把骨一个代号夫夫亲密戏莫名看出了伤感一种悲伤的美感从头灌到尾
表达方法和镜头语言还是OK的。
戏中戏戏和现实生活互相映照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