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十七年”的文艺作品,意识形态的东西倒是渗透得不算太厉害,作为一部孩子的影片,那份纯真烂漫在此刻已是难以追回;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今天的儿童电影强调的是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我”,而在那个重视集体的年代里,怎么做好“我们”,尤为关键。让我们荡起双桨,在CCTV6看完《祖国的花朵》。
又名:中队长不好当。杨永丽也太骄横了!会跳舞了不起啊!学习好了不起啊!花裙子好看了不起啊!哼,没有中队长觉悟的我只会孤立你!江林塞苹果给同学吃那段那段太可爱啦。考完试正开心的玩着单杠,就被中队长杨永丽拉着对答案真是心痛。老电影的音效单薄刺耳,一群女孩叽叽喳喳的太聒噪,结尾太仓促。
我还买了碟珍藏呢!那种失真的音效最好听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杨永丽和梁惠明还真是长了一双反主流不讨喜的脸,即使终镜入队宣誓那一刻都没有笑纹。不知怎的,这对组合会让人穿越时空和雷区联想起了侠女里的徐枫和石隽?插曲实在太有名了!使本片得以成为“歌比影红”最早的上榜作品之一。
电影的标题就是这种称呼的真正起源,最主要的几首歌已经成为传唱了几代人的经典。感觉这就是那个年代以小学生为主人公的电影的经典样板。
意识形态都渗透到孩子们原本应该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去了。
赵维勤十二岁,扮演中队长梁惠明.1964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同年考取原子能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成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理论学家。见其人温文尔雅,俨然大家闺秀风范。
那天在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上听到张筠英奶奶的故事,就想重温一遍这个电影了。
这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美丽的神话么,那时候的红领巾真不像我们读小学那会卖1块5一条那么廉价。
不能说现在分手了就说以前说过的“我爱你”是假话,那都是当时切实发生的最最真挚的感情。无可比拟的少年感,欣欣向荣朝气蓬勃,像初夏的微风,像夏天的西瓜汽水,主题曲加一百分!
承认吧,虽然比较洗脑,但还是不失为一部经典
在那个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年代,看了的确令人激动。还有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确是经典啊,好听!
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可能比影片更有名。通过北京小学五年甲班学生故事,提倡互助互爱集体主义精神(如今看来有些段落教化色彩略明显)。开篇便是“六一”孩童在中山公园与“志愿军叔叔”见面,引出班上两名“落后分子”:不爱学习的江林(来自工人家庭)及自我和骄傲的杨永丽
呵呵~很小的时候看的儿童片,长这么大都依然记得杨永玲那骄傲的一甩麻花辫!那时的儿童片精品啊,还有那首流传到现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重庆卫视放的。突然想起来,好像我小时候每每见过的入队仪式中,都会有人好大声喊一句:“现在请老队员给新队员授巾!!!!”,听起来真是既庄严又香艳。
五十年代的小学生活看起来和九十年代差别不是太大,和现在估计变化很大了,那时还总有组织春游、爱国主义教育、植树活动,没有课外班、更没有电脑手机。从电影里感觉是平时上课时可以穿自己衣服,只有入队仪式时所有人统一穿校服,男女生的衣服也比后来的款式的审美要好看。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单是曲调都耳熟能详。
为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时写繁体字,五年级就学历史地理,满分5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还是洞庭湖。
中山公园展现两个后进生各自的问题,中间男的不爱学习玩心太大,女的比较娇纵。北海公园和解,大家对两个人也渐渐减少偏见,给烫伤的女主补习功课,帮忙于家务照顾妈妈的男主搞卫生,这事儿我们80后也干过,那时候真是天真烂漫,又好帮助别人,一身的正能量。最后,男女二人终于在颐和园成为少先队员!期间志愿军叔叔一直关心二人能否尽快入队。女主的花裙子是真好看,女主刁蛮公主人设,女主的妈妈对她最开始的性格,也没有啥积极影响呢!刘菊确实是真好看呢!男主啊,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让人唏嘘不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一起,多少人的少年时代都回来了啊!这歌超越了电影,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这片美中不足就是当年没拍成彩色的呢!
其实看那段《让我们荡起双桨》就够本了。乔老爷和刘炽当年的黄金搭档哇,这歌儿真是绝唱!
长影厂,抗美援朝背景,当年的小学生少年队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缩影。人物创造成功,典型又吸引人。可贵的是保留了儿童应有的童真,弘扬互帮互助的美德。尽可能减弱成人视角的介入干涉,一些场景唤醒甚至我的小学记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画面拍得很有代表意义,此歌此景从那以后就作为一代代祖国的花朵们的纯真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