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琨出品,余省三掌镜,田汉第一次署本名,七七事变三天后上映。徘回后觉醒,阶级与苦情,资产阶级大少爷成为国防和新市民主角,油腔滑调的二少爷吕超和张善琨老婆配角添彩,女工胡萍也不是不卑不亢,有那么点懵懂少女的小心思。
资本家的公子哥大义灭亲觉醒之路。
片头曲一出来就被带进去了,影片上映时正逢抗战全面爆发,史东山和田汉两位编导将爱情、亲情等小家主题放置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进行描绘,在保证了影片艺术性和观赏度的同时,又达到了鼓舞全民士气的目的,不愧为国防电影的翘楚。另外,史东山早期到左翼时期后的艺术风格和关注点的转变也可从本片中体现。
片头字幕写摄影薛伯青,并非余省三。田汉先生编剧,可与《风云儿女》并看,都写都市青年的觉醒与转变。此剧后半部比前半部分流畅,是编剧更可能是导演手法关系。可惜此处的女工写得略弱,只是一个爱情动物(或者更贴近所谓现实?)以演剧来揭示现实鞭挞时弊,“对镜刺杀为内战”“家族与民族”关键词。
中国人有家的观念,却没有家庭的观念。
一部讲革命青年心灵转变的电影,胜在史东山颇具现代感的导演手法。
伦理片+左翼片亲热戏很多很亲热很担心搞出人命男主角演的很好去为什么不去呢?
银幕上的形象可真年轻
比想象中要好很多。这时候史东山的视听语言已经成熟了,场景调度在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差不多能够top3。场景质感很好,非主要演员都没闲着,要么衬托要么起调度作用。第一次因为奸商王文斋抬高物价,大家拿家伙冲进粮仓抢粮,镜头固定,前后景有层次,第一个警察先跑进去,另一个一直吹哨的警察刚要进去,大伙又纷纷跑出来了,后面还带出了一个老百姓被踩死的镜头,非常精彩。剧作也不错,王伯麟第一次没有说服父亲,第二次想了一招,让父亲和另一个工厂负责人去看戏,王伯麟亲自演,并且在戏中教育了一番戏中的父亲,让两人尴尬至极。第二次,王伯麟在犹豫要不要靠敌人(日军)发笔横财,和妾弟宝生的双人戏拍的很漂亮。最后,金弟的死亡、父亲的汉奸举动,加上王伯麟本身的爱国情怀让他一枪打死宝生,走上了抗日义勇军的道路。
国防电影。群体性演唱革命歌曲聚众宣传抗日救亡的场面继承自左翼电影。对左翼电影阶级性的继承体现在对男女主阶级出身的强调,“革命(国防电影是“抗战”)+爱情”的人物模式继承自《野玫瑰》《风云儿女》等左翼电影。袁庆丰认为,左翼电影-国防电影中由阶级衍生的人物血统论进入49后中国电影,如大坏蛋+小帮凶、男坏人+女妖精模式,该片中王文斋及其小妾的弟弟就是中国电影固定出现的“地主+狗腿子”组合,王文斋的坏老婆是“地主婆”形象的鼻祖。阶级性除了政治正确性和经济纯洁性外还延伸到演员选择:大脸型几成左翼国防电影正面女性人物标志性面孔,狐狸脸型成为反面人物专用脸型。左翼电影中正面人物基本都被设置了不完整家庭的背景或根本不交代家庭;男主打死舅舅是后来电影中大义灭亲模式;革命引路人沈元在后来电影中发展为政治委员模式
非常标准的左翼电影,讲述了富家公子觉醒的过程,最终投入正义事业也是左翼电影的必然结局。王伯麟弟弟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居然充满了现代纨绔子弟的影子。
1932—1937;史东山新华;从早期唯美主义转向呈现社会问题
补.初一暑假时看的。(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史东山还是挺厉害的,大少爷和女工的豪门爱情被老爷劈烂。只是剧情过于啰嗦,好歹是新华出品,演员最大咖竟然是张善琨的媳妇。
2019.10.30封建思想与新一代革命思想相汇的冲突。旧社会对民族观和家庭观的模糊民族集体意识的丧失。新一代打破阶级追求爱情反帝反封建意识形态输出游走于社会变革时期的青年人的走向意志坚强在国家危亡建立强烈的民族观。从作为精神意志存在的沈先生的教诲实现对社会的思考痛苦自私虚伪卑鄙失去所爱奋起投入革命。作曲出色与人物心情变化和狂风席卷街头一场契合。37年版本的《桃花泣血记》加入和时代背景。
追悼会上的爱情,杀人逃逸去革命。黎明健再跑龙套。
大少爷与穷家女
故事还行,表演不好,但美术出身的史东山真的很懂摄影和构图。
挺成熟的左翼电影
非常典型的剧作套路,时代/阶级/苦情,因为全程从男主父亲的角度看这个片子反而蛮有趣味